范纯仁和章惇就职后,第一次交锋便是就三月礼部试的进士名额进行的。
章惇提出每届录取人数太多,应该取消特奏名制度,并减少录取人数。
前文提过了,特奏名就是针对多次科举不中的学子,朝廷会简单考核一下,特赐进士出身。
李世民讲的是“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在大宋这里,是要肯读书,能坚持,狗熊都能成为进士。
最关键的是,能够特奏名的,至少得过五、六十岁的门槛,到了这个年纪,还得排队等着入仕,当个小官,那这些人除了贪污捞点退休金,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
至于大宋设立特奏名的初衷,是防止文人造反,可真要再出现黄巢那样的狂人,估计也很难等到这个岁数,少不了还是会走上“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路子。
这项制度也不是章惇第一个提出反对的,而是一直都有人反对。
大宋这一点就很奇葩,从皇帝到百官,都知道这个制度不行,但就是不改。
原因也很多,比如祖宗之法,不可轻变,或者崇文抑武,维护统治,再或者自家的不肖后人还得靠这个入仕等等。
总之,大家都能看到的问题,就一直拖着不解决,能苟一天是一天。
范纯仁反对章惇的提议,也不全是意气之争,而是因为礼部试就在眼前,考生们都已经齐聚东京,现在宣布减少录取人数,这帮人不得在京城闹起来。
章惇表示可以退一步,正奏名进士逐届减少,特奏名进士现在便宣布下届取消,不然三年又三年,什么时候才能解决问题。
其他宰执们意见也不统一,但这个事和变法无关,所以大家的讨论还是在事情的本身上面。
三省执政不能决断的事,自然得由赵煦定夺。
赵煦仔细看过苏过的手稿,对这件事也有自己的考虑,说道:“太祖定下此例,一是念及读书人科举不易,动了恻隐之心,二是开国之初,人才难得,如今情况已然不同,确实需要调整。”
范纯仁重申了自己反对的理由,解释道:“要做变动,也得等到这届考完,然后再议。”
赵煦点点头,赞同范纯仁的说法,不过转头便将这件事交给了章惇,说道:“卿下去后重拟此条例,这一届只稍作削减,表示朝廷的态度即可。”
章惇连忙应了,心中不免对苏过又高看了几分,因为官家的果断处理,说明此事他早就知道的。
范纯仁再进言道:“各地学子正聚集东京,此时放出消息,恐生事端。”
赵煦不客气道:“若有人敢因此闹事,一律抓捕,取消资格,返回原籍,永不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