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典韦,还是太史慈呢?

等到第二天看到真人,苏过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个在苏轼嘴里比吕布还勇猛的县尉,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看着还有点干瘦的普通汉子。

难怪主动要求去西北,这是因为在中原继续熬下去,也混不出头了吧。

苏过只能自我安慰,当爹的欠债,做儿子的来还,也是应该的。

他早该想到的,大宋的县尉一般由文官担任,也是科举出身的,怎么可能有那样的武艺。

武官也能担任县尉,是王安石变法时的举措之一,变法失败后这一条例被苏辙上书要求罢去。

朝廷对这种小条例没那么在意,采用了最喜欢的折中处理方案,即慢慢减少武官县尉的数量。

不过令苏过意外的是,这个李直方真是历史遗留的武官出身县尉。

所以他就算不去西北,这个县尉也当不了多久了,还不如主动求变。

苏过问了下他的情况,果然是上有七十老母,下有年幼的女儿,妻子在几年前病故后,便不曾再娶。

既然答应了,苏过也不打算反悔,安排他回去收拾东西,等自己回京时,带着家人与自己同行。

一应离职的手续问题,自有苏轼处理,他是知州,这点小事还是不在话下的。

苏轼见又解决了一大难题,心情愉悦地呼朋唤友,前去游湖了。

四月底的时候,再次收到苏辙的来信,主要提及两件事。

一是与西夏的和谈,小梁太后同意两国都不在横山驻军,但岁赐不可少,至于青唐,她提都没提,执政们对此还在商议之中;

二是官家大婚之后,太皇太后有意诏苏轼回朝,参加小皇帝主持的郊祭仪式,这次郊祭也是官家即将亲政的象征之一。

第一条和苏过想的差不多,朝廷就是乐意花钱买太平。

第二条则有些意外,看来不管言官们如何攻击,宫里对苏轼还是很看重的,在这种重要的场合,还是希望苏轼能到场。

苏过问他爹:“要是朝廷下诏,你会同意回去吗?”

“当然,”苏轼答道:“郊祭之事,不容推脱。”然后又补了一句:“后面再申请外放就是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戎在大宋就不提了,祭祀自然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