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农庄,忙碌的高员外先找了过来。
之前让他联系房牙看房子的事,这几天因苏轼外放的事定下来,就没了下文,他过来问下后面如何处置。
苏过问道:“里面最便宜的一处得花多少?”
高俅揶揄道:“这可不像叔党的风格,你以前花钱可从不考虑这个。”
“这不是海船还没回来嘛,”苏过不好意思道:“去年运粮连累你们亏了不少,我心里也过意不去。”
高俅笑道:“叔党这话见外了,若没有你,我们兄弟还在街上有一日没一日地挣那百十文铜板。”
两人说笑几句,高俅这才道:“最便宜的是城东的一处小院,一万贯左右。”
苏过算了下,寻常百姓一个月能挣四贯就不算少了,一年算他五十贯,得两百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一套帝都的房子,还只是普通的那种。
果然都是传统。
苏过想了想,说道:“那就先买这个小的,我马上要去颍昌一趟,你尽快安排相应手续。”
高俅点点头,问道:“叔党马上要入仕了,这生意上的事要怎么处理?”
他的意思是问苏过需不需要找个人接手,可说完担心苏过误会,又解释道:“主要是怕影响你的前途,官员经商可是明令禁止的,可眼下这些生意,整个东京城都知道是你带着我们兄弟做起来的。”
苏过大笑道:“不用这么紧张,知道又如何,我又没有参与经营,后面注意些就是了。”
朝中官员多的是让家仆或者远房亲戚经商的,只要不以权谋私,朝廷也管不了,可苏过没有这样的人选,而且他也信任高俅。
高俅也笑道:“我这不是想着叔党前途无量,可不能在这种小事上被人抓到把柄。”
“你正好提醒了我,”苏过说道:“如今我参与得少,再占大头就不合适了,以后所有生意上的收益,改成你七我三,我的那份还是先存在你那。”
高俅忙道:“这怎么行,生意都是你带着我们兄弟做起来的。”
他可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苏过摆手道:“你知道我志不在此,赚多赚少并无多大区别,此事听我的,就这么定了。”
高俅只得答应下来。
办完买房的事,苏过立刻赶往颍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