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得面红耳赤的苏过总算解释清楚了为什么他知道琴操没有缠足。
因为这也太明显了,从走路姿势就可以看出来。
苏轼笑道:“难得看你急上一回,这下我舒服多了,你且继续往下说你的道理。”
苏过对这促狭老爹也是没办法,接着说道:“缠足一事十分残忍,无辜的四五岁小儿,遭此罪过,只为长大了取悦他人,何其不公。”
说缠足是为了不让女子逃走,那是后面引申出来的说法了,起初就单纯是因为男性的审美。
苏轼点点头,说道:“缠足之痛我也知道的,但我填词一事,只是恰逢其会的游戏之作,并不是要鼓励这种行为。”
苏过自然知道他老爹是什么人,不过还是坚持道:“爹爹是如何想,别人未必知道。可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首词传出去,爹爹就是缠足一事的帮凶。”
苏轼有些不高兴,毕竟又当着外人的面被儿子落了面子。
琴操见状,解围道:“小官人这话过了些,这风气是从宫中舞女开始,再传到东京富贵之家,而后才有了民间争相效仿之举,与学士并无直接关系。”
苏过知道传到今天是与苏轼无关,但是以苏东坡的影响力,后面有没有关系就很难说了。
至少黄庭坚和秦观也写有描写裹足小脚的词,苏轼就很难撇清。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苏过不肯退让,继续说道:“爹爹何等人物,所填之词世人无不争唱,何况这等艳词,本就是歌舞时常用的,日后此风盛行,焉知不是此作推波助澜?”
苏轼也不是听不进劝的人,说道:“既如此,把这首词从集子里删去便是。”
苏过要的肯定不是这个效果,又道:“还请爹爹上书,奏请下诏,在民间严禁此事。”
“这等事我如何说?”苏轼不愿意。
他可以不鼓励也不支持,但要他为这个事向朝廷请命,也太不庄重了。
苏过也有准备,又道:“我闻程正叔便反对缠足,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求族中女子不缠足、不贯耳。”
贯耳是指打耳洞,戴耳环的装扮。
知道他爹和程颐不对付,所以苏过故意刺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