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愣了下,苦笑道:“你父亲说你常有意外之语,今日算是见识了,而且这件事,你看得比我清楚。”
太皇太后迟迟不设立右相,自然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刘挚都已经是中书侍郎了,却还是差最后那一哆嗦,除了他与言官关系暧昧让娘娘不满之外,他和吕大防关系太好也是个问题。
如今吕、刘两人生了嫌隙,刘挚上位的可能性反而大了许多。
苏过笑道:“旁观者清,叔父身在局中,牵扯太多了。”
“正是如此,吏额房的事虽说吕微仲有些私心,但这件事整体进展还是顺利的,”苏辙叹息道:“没想到吕微仲完成吏额制定后,却不按我之前上缴的章程来,听信属下谗言,为了扩大功劳,选择立即裁减吏员,以个人好恶随意更换官吏的部门和位次,闹得朝中群情激奋,我这才上书言事。”
小主,
苏过想了想,也反思是不是自己太激进了,刚开始觉得苏辙的法子慢,可慢有慢的好处,遇到的阻碍会小很多,吕大防犯的错就很明显,急于求成,所托非人。
不过苏辙也不光炮轰了这一件事,之前也提过,吕大防是支持黄河东流的,朝中支持北流的范纯仁和王存等宰相外放后,他又旧事重提,也被苏辙狠狠地怒怼了一波。
所以苏辙任这御史中丞之职,真是太合适了,估计太皇太后对自己的决定十分满意。
娘娘花了几年时间,总算把新党给清算完了,想着终于可以回到嘉佑年间那般,天子垂拱而治,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盛况,再结束垂帘听政,将赵家的天下还给孙子,她这里就算是圆满了。
可事情太不顺利了,宰相都凑不够人,不能同情新党,不能有结党行为,还得有资历有威望,不会被言官找事,吕大防已经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的最佳选择了,其他人都是来来去去,再没有能待上几年的。
通过这件事,苏过算是见识到了苏辙的厉害之处,最终朝廷收回了黄河改道的决议,吏额一事也按苏辙之前的提案重新处理。吕大防接连受挫,首相权威受到冒犯,但仇恨却记在了刘挚头上。
真正的党争终于开始了,之前苏轼和程颐因学术之见引发的攻讦,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而已。
政治斗争,从来就不是几个读书人可以掌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