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曹丕和曹植忙于竞争继承权,司马懿和杨修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对立。
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定了汉中后,司马懿提议立即讨伐刚夺取蜀地、根基尚浅的刘备。
然而,杨修则认为刘备已在益州立稳脚跟,而且曹操初定汉中,民心尚未稳定,凉州刚刚归附不久,发动仓促战争恐难以奏效,并可能导致国力衰竭。
曹操最终采纳了杨修的建议,没有立即开战,反而留下了“得陇望蜀”
的典故。
到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当上了魏王,司马懿再次献计直接称帝,但未获曹操接纳,反而被逐出丞相府,安排到曹丕麾下任职。
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后,随着曹植地位式微,杨修因种种缘由被曹操处死。
曹丕事实上已成为魏王太子的继承人,司马懿也被提拔为“太子中庶子”
,位列曹丕身边重要的辅臣之一——即所谓“太子四友”
。
其中陈群、吴质、朱铄三人均在内政管理方面有所建树,但在战略上,唯独司马懿最为出色。
曹操去世后,曹丕代汉建立魏朝,改元黄初,司马懿相继被提升为尚书、御史中丞,并被封为安国乡侯。
因治理黄河水患有功,司马懿于黄初二年进一步升迁为侍中、尚书右仆射。
此时,他已是魏朝廷中的重臣,除了几位年迈的元老如贾诩、王朗、华歆,在文官中已无人可与他匹敌。
黄初五年,曹丕因伐吴之败耿耿于怀,决定再度挥师前往濡须口,以图一雪前耻。
此行中,他麾下的名将如曹休、曹真、夏侯尚、张合、徐晃及文聘纷纷出征。
曹丕将粮草补给等后勤事宜委派给了司马懿,并授予其五千精锐和临时军事权力。
这使司马懿首度触及兵权。
俗语云:“凡事宜慎重启端,始则易于掌控,续后便难收束。”
曹丕对司马懿赞赏有加,赞许他为“萧何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