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使张颌感到震撼的是,经过郭图与逢纪的劝说,袁绍决定放弃进一步招募和训练更多大戟士的想法。】
【考虑到投资重甲步兵所需的资源远不如骑兵有价值,此决定似乎合情合理。】
【张颌虽心感无力,他也深知大戟士确有许多局限,其存在的长期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过,这毕竟是他的成果,】
【界桥大战的胜利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大戟士们几乎全部牺牲。】
【而最终的结果如此令人惋惜,实在令人心酸。】
【随后的日子中,张颌注意到,虽然自己依然受到袁绍的器重,但他始终不能达到与颜良、文丑等嫡系大将同等的地位。】
颜良、文丑时常能独挑大梁,统领部队成为主将。而相比之下,在军事才能上远超二者的张合,仅能屈尊副帅之位。这种情况下,每场战斗中,能够获得主要军功和丰厚奖励的往往是颜良和文丑这样的嫡系将领;而张合往往只得到一些零碎的利益。在张合而言,能够获得的实质性回报,无非就是几声口头赞誉。
在初平二年时,张合因被册封为宁国中郎将而对袁绍充满感激之情。然而,颇为讽刺的是,到了官渡之战前夕,张合的职衔仍旧是宁国中郎将——这段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年,而他在此期间的职位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
在不明 ** 的人眼中,张合身为‘河北四将’之一似乎地位显赫,实则他内心的苦楚恐怕只有自己知道。袁绍对张合与颜良、文丑的看法,差距巨大到令人难以想象——仿佛颜良、文丑是嫡出的宠儿,而张合不过是一个外室的孩子而已。
遇到相似困境的,还有另一名‘河北四将’的成员高览。他是随着袁绍在渤海郡起兵的老部下了,较之张合的资历还要早出两年。然而对比起从袁绍创业初期就开始追随的“嫡传”武将颜良与文丑,高览最多也不过是后来“抱养”的。
每逢战事之时,若是任命颜良为主帅,则张合无疑会充任副将的角色;相应地,高览则必定是文丑的副手。长期扮演“配角”,使两位副将逐渐培养出深厚的友情。在袁营,张合与高览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但在庞大的袁绍军团里,这对“难兄难弟”的小团体影响力微不足道。
尤其是幕僚间更是派系林立、明争暗斗不断。以田丰、沮授为首的一方清正,对于擅长言辞辩论如郭图、逢纪等持以轻蔑之姿。同样地,后者也非常轻视前者。更进一步说,在郭图、逢纪等人内部又分为支持大公子袁谭和支持三公子袁尚两大派别。袁谭的支持者大多出身自豫州颍川,如郭图、辛评等人力促袁绍继承权归于袁谭;而袁尚背后的阵营,主要是冀州本地派别的谋略高手如逢纪、审配,因为他们知道袁尚的母族是冀州望族刘氏嫡脉,所以坚定站在袁尚这一边,以此寻求家族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