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同学们也差不多都到了,王干便在天津主持召开了一次所有同学参加的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便是筹备中华帝国的正式成立以及新的一些规章制度。
在会上,同学们引经据典,提出了好多建设性的意见。而也有人提出了仿照后世共和国的宪法。此时的王干只是用两个耳朵听,并没有过多的参与讨论。陈艳玲和吴秀莲两人就像数据员一样,也没有参与讨论,只负责记录各个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开了整整一天,正式定下了第一批各部部长人选,以及最高法院和检察院的负责人。这里王干提出用了一个比较奇葩的建议,军政两界可以同级互调。
所有从后世过来的,只要你愿意,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从军,都可以挂军衔。当然,没有参加过战争的,最高只能到中将一级。
参加过战斗的将领要从政,以以前的军功论。而具体的军衔议定,定在了两年以后,海外战争基本结束以后。那时再评定战功的大小和军衔的高低。
诸位同学公推王干为大元帅。会议定下评选元帅10位。大将10位。上将30位。中将以下。按现实战功来。当然同学们除外。
这样的话,所有的同学基本上都应该是中将以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按王干的说法是,将来要以军功至上。将级以上军衔相当于爵位。元帅者,相当于王爵。大将为公爵,上将侯爵。中将相当于子爵。
同时,定下了道教为国教。但它独立于政权之外。各道教组织,实行垂直管理,向教务长和皇帝负责,各省级以上主官,由长老会批准方可就职。
张帆出任全国教务总长。负责全国的教务工作。教务署下设慈善机构、教育机构。还有监督检查各级官吏的权力机构。教务总长为行政一级,等同帝国丞相。
会议一致决定,实行内阁制,保留长老院。以长老院为全国最高权力机构。有弹劾帝国皇帝的权利,帝国皇帝的交替必须得到长老会的认可,否则皇帝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而全国省部级以上干部的任命,必须得到长老会的认可。而长老会首席长老的人选,也必须得到皇帝的承认。长老会还掌管功勋的评定,重刑的审核和赦免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