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方案里提到,有一个孩子家里住在石库门,面积小也就算了,但最重要的是十几二十个平米里,还住着祖孙三代,一共5口人。再加上孩子因为小时候的意外患上了小儿麻痹,这就让原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所以在方案里,程昕和邵杰就建议说,是不是可以找一家装修企业,以一个相对低廉的成本价帮助这家人解决现在居住方面的实际困难。
钱,可以由我这里MBA的同学出资募捐,或者从其他什么途径里获得。
这是一个想法。
再比如,有好多孩子是外地的,父母在上海这边打工,因为收入不高,导致居住环境也相对较差,所以方案里就建议,如果可能的话,是不是可以为这些孩子的父母统一安排工作,或者统一安排住宿。这样也方便他们有规律的抽出时间照顾孩子。
类似的想法提了好几个。
很显然,他们明显是偏向第二种思路的,因为这种内容有纵深感,能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到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而不像第一种那么笼统,甚至有些冠冕堂皇。
两厢一比较,肯定是第二个方向更能打动人。
但想法好归好,但操作起来却难度很大。
因为想要实实在在地做到这些事情,解决这些孩子乃至他们父母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需要投入很多资源的。这里说的资源不单单是只钱,还有社会资源。
比如装修公司,要不要去谈?谈了人家愿不愿意以成本价帮你做?
再比如统一安排工作,那安排到哪里?或者我们满怀热情地给孩子的家长们介绍了工作,人家不想干呢?甚至干不了多久就辞职了呢?
这些都是问题。
但是,注意这个但是。这不是有我们这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人在吗?
当初之所以会想到以我们MBA的名义和特殊学校合作,不就是因为我们这边有社会资源吗?
所以可能在程昕和邵杰这两位同学眼里很难解决问题,在我们这儿,可能就是一个电话的事情。
好比说装修公司,我这不是就有个现成的吗?
之前帮人解决过问题的秦莉高中同学余姚,余总,他家不就是干装修的嘛。现让他去看一看,估个价,如果成本价在10来万的话,那我觉得完全可以用我未来公司的名义来垫付这笔钱。
这样余总算是还了上次的人情,我也打响了公益账号的第一枪。顺便他还能在这个账号上做个软广告,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同时,第一个方向的正常采访,也没说就不能做了。
老师、校长的采访还是必要的。毕竟他们才是支撑起特殊教育系统的中流砥柱。
如是想着,我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依依。
她听后立刻用嘲讽的口吻赞叹道:“到底是屁股决定思维,刘总站得高,还真就比我们这些穷学生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