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会这样判断呢?因为胡亥听闻了陈胜吴广造反之后的反应看来,明显是不知情的。那么用脚趾头都能猜到,这事儿赵高给压下了!
然而赵高奔了进来,胡亥第一时间不是问罪,而是向其询问事情真假,显然是更信任赵高呀!
可赵高是谁呀?那是敢于指鹿为马的人物!他能允许这些儒生拆台,进一步追责、弹劾他吗?若是等赵高开口,只怕在场的三十多个儒生,一个也活不了!
为了活命,孙叔通就准备了一顶高帽子。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说道:“在赵大人歇口气的时间里,让臣先说自己想要禀报的事情吧!”
赵高刚说过要缓息片刻,此时也不好拦着。心说我也听听你们这些儒生,是怎么“进谗言”坏我事的,等会儿放学别走!
只听孙叔通说道:“我听说古时候,,圣贤治理的国家,能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比如那谁家的小谁,他管理国家的时候,夜晚时分十户里足有九户敢于夜不闭户。但是我带领弟子行走在秦国的时候,夜晚去挨家挨户的推门,发现十户中仅有七八家敢于夜不闭户!咱们大秦,离圣贤的过度还是要逊色一些呀!”
赵高一听这话,脸色立刻舒展了许多。胡亥听了也颇为受用,心说果然是天下太平的,自己比起圣贤治理国家,也就是稍微逊色那么一丢丢而已。
但是通行的儒生可都气得不行,心说你这是要闹哪样?来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商量好借着这个陈胜吴广造反的事,一起弹劾赵高的,你怎么反而改成歌功颂德了?真是说好一起到白头,你却半路焗了油!于是就有人骂道:“这不是扯淡呢?你特么蛋疼啊!大半夜带着一大票人去推人家门,咋没打死你呢!”
孙叔通仿佛充耳未闻,忽做义愤填膺状说道:“最可气的是!当我路过集市的时候,竟然听闻有人把一个小商贩的秤砣给偷了!您说可恶不可恶!秤砣那可是商贩们的工具呀!秤砣丢了却叫人家怎么做买卖?所以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告诉陛下不要自满,虽然天下已经大治,但是类似偷秤砣这种小贼,也是要抓紧治理滴!”
小主,
赵高心里乐开了花,心说这孙叔通是自己人呀!这是有意替我遮掩,倒是个识时务的,也省我浪费脑细胞了。但是嘴上却还故意问道:“不是说各位儒生匆匆赶来,是因为有人造反了么?”
孙叔通把头一扑棱,回答道:“怎么可能有人造反呢!没听说,没听说!在陛下和赵大人的治理下,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怎么可能有人造反呢?依我之见,不过是些抢秤砣、偷秤砣的小盗小匪罢了。大秦的天下这么大,人口那么繁盛,出现一个半个盗匪,也是常理之中。圣人治理的天下,也不能完全杜绝呀!”
胡亥听了很满意,心说:“我就说嘛!在朕的辛勤管理下,天下是太平盛世呀的,一些小偷小摸的,又何足道哉!”于是大手一挥,赐给了孙叔通一套华服,二十匹丝绢,同时将身份提拔到了博士的位置。
赵高又故意眯起眼睛问道:“是小偷小摸,还是有人造反呀?”
儒生里还有几个骨头硬的,坚持说是造反,全被胡亥下令抓进了大牢。
出了皇宫的大门,儒生们极其愤怒的揪住了孙叔通,骂道:“你这老小子!我们啐你一脸雪花膏信不?”
孙叔通叹气道:“你们这帮傻蛋!我救了你们性命还不自知!咱们这群人加起来说上一百句,能有赵高一句话好使么?若是我也坚持死谏,那么咱们三十多个儒生的家里,户户都要穿白戴孝!皇帝既然只爱听好话,咱们死谏又有何意义?能改变什么吗?”
他还有句话没有说,也不敢出口。就是:这样的皇帝,你们早保他,就留下来陪着等死吧!我是不伺候了。
孙叔通回家收拾了细软,后来投奔了项羽,发现这霸王也是个好大喜功的,所以又是只捡高帽子送,转而又又投奔了刘邦。到了刘邦这里,他反而不再“面谀”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刘邦欲改立太子,都因为参考孙叔通的意见,放弃了这个打算。也所以后来,孙叔通被后人尊为“汉家儒圣”。
遇到能讲道理的才讲道理,只爱听好话的,就送给他一顶“高帽子”又何妨?不是有那么句话吗?遇到傻叉一定要赞扬他,让他成为更大的傻叉,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