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王勃,因为一首诗得罪了唐高宗,所以被无情的放逐了。他有感于自己时运不济,志向难以舒展,就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其中有一句是这么写的:“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与李广,都是西汉时的人物。
冯唐虽有一身的才能,然而经历三朝,都没有得到重用。汉武帝决定重用他的时候,冯唐已经身为九十多岁高龄,无力为朝廷做多少事情了。
李广在历史上大大的有名,人送绰号“飞将军”!大大小小的战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然而每到关键时刻都运气差了一些,总是“掉链子”。所以虽然军功积累了不少,却始终难以封侯。
王勃在诗中引用了这两位,一是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一是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力感。
话说这冯唐,最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一方面来说,有皇帝不能慧眼识珠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冯唐的个人原因在内。他这个人说话太过于耿直了,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个“钢铁直男”。
话说汉文帝的时候,有次乘车路过,那会儿冯唐岁数就已经不算小了。汉文帝其实也是个不大会说话的,就惊奇道:“呦喂!老人家原籍是哪里的?都一把年纪了,怎么还在做一个小小的郎官呢?一定是你工作不够努力!”
给冯唐气得直翻白眼,但是也没法还嘴。
当得知了冯唐祖上为赵人的时候,汉文帝就有些兴奋地说:“那我跟你打听个人呗!赵将李齐这个人,我觉得本事挺大的。元芳,这事你怎么看?”
许是刚才被汉文帝伤了自尊,冯唐的回答就有些“耿直”,只见他把嘴一撇说道:“就他啊?比起李牧、廉颇来,那真是差着老大一截呢!”
汉文帝就有点不高兴,质问道:“难道我会乱讲?”
冯唐也不客气,直言道:“我祖父为赵将,和李牧很是熟络。我父亲做过代相,和李齐也挺有交情。所以这事我还不清楚么!就他?和那两位根本就没法比!”
汉文帝一听,也确实无法反驳,只好扼腕叹息说:“寡人以为李齐本事就够大了,原来李牧、廉颇的技术更强呀!可惜喽!寡人得不到这样的将才呦!”
冯唐把手一摆,不屑地说道:“我的陛下哎!您可拉倒吧!就是有这样的将才送到眼前,您也未必识得!”
这话也太不留情面,汉文帝心说:“我不要面子的吗?就算我说话有错误,你这老小子对我有意见,也不应该这么打脸的好不?有意见你可以背后提嘛!大家都是有身份证的人,要不要这么刚我?”
汉文帝气鼓鼓的拂袖离去了,就有人提醒冯唐说:“你这也太不像话了,哪有这么给皇帝下不来台的?赶快去道歉吧!晚了不仅乌纱不保,没准吃饭的家伙都没了!”
冯唐也硬气,说道:“我说实话有错呀!”随后把袖子一甩,两眼望天、摆出一副爱咋咋地的表情。
后来匈奴大队人马前来侵犯,汉文帝左思右想,始终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将领。忽然灵机一动,心说上次有个老小子跟我抬杠来着!听他这话里话外,似乎意有所指。莫非他心中,有李牧、廉颇一样的将领可以推荐?于是赶紧吩咐了人,把冯唐给请了过来。
冯唐虽然耿直,倒也不是个不识好歹的,君王肯放下姿态询问事情,这本身就给足了面子。所以一见面,他就先为上次的事情道了歉,说道:“额滴主啊!我就是个粗野的小人物,上回言语气到您了,请让我先给您赔个不是。”
汉文帝那也是个有道明君,虽然对这事一直耿耿于怀,但是见到冯唐低头认错,心情也是大为舒畅,所以这次谈话的环境氛围很不错。
于是冯唐就说了:“您别竟看李牧能百战百胜,也得想想人家打胜仗的根本原因。韩信登台拜将的时候,高祖他老人家都得跪着!将在外的时候,得得懂得放权,功过赏罚都必须有自主权。这些殊荣可都不是虚的!只有这样,将军才肯为您卖命,也才能够树立威信。您就比如说李牧吧!把税收都用来赏赐官兵了,朝廷也不加干涉,这样士兵才有干劲,将军也说话好使。若是您只教条主义,每天空打鸡血、喂上几顿心灵鸡汤,那打工人能有什么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