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宦官乱政自古以来都是大忌,这要是诸葛亮就简单了,一个字:杀呗!出祁山的时候,就有宦官被魏国买通,在刘禅面前进了谗言。诸葛亮也干脆,回来就说:“皇帝后宫中出了坏人!”整个后宫都被翻了个底朝天,该杀的杀,该砍的砍。虽然被耽误了北伐时机,倒也从此天下太平。
但诸葛亮是谁呀?那是刘备的托孤大臣、刘禅的干爸爸、满朝文武的精神支柱。虽然刘禅虽然听信了谗言,但是见了诸葛孔明的面,也得老老实实的装孙子,说上一句:“相父,我只是想你了!”
其实刘禅也糊涂,以诸葛亮的能力和权势,也就是忠于大汉、不会反叛罢了。否则翻转一下手腕,别说废了他这位后主,就是真自立为帝,也是轻而易举的。所以诸葛亮做出清理后宫内奸的这种事,举国上下也不疑有他。
这在历史上有个特定的称呼,叫做“清君侧”。可是实际上来说,也就是诸葛孔明的这次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清君侧。其他打着这个旗号的,不过都是作为谋反的借口罢了。比如说,大名鼎鼎的永乐帝,不就是打着“清君侧”的借口,顺手把建文帝也给“清理”了么?
所以“清君侧”这种事,诸葛亮做得,姜维却做不得。你到底只是一个受了重用的降将,声誉、地位、权势,拿什么和诸葛丞相比呀?清君侧的旗号要是敢扬起来,只怕满朝文武都要先灭了你!所以姜维只好在自证了清白以后,老老实实奏请后主刘禅:“黄皓这孙子不是好饼,您给我砍了丫的狗头!”
但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刘禅真是颇为糊涂,态度也极其模糊,反而笑着说:“将军息怒,多大点事儿啊!我把黄皓那小子叫出来,让他给您道个歉,这事儿就算过去了好不好?”
黄皓一直都在偷听,赶紧从假山后边转了出来,“扑通”一声就给姜维跪下了,声泪俱下的赔礼道歉,哭号着说道:“我有罪啊!我该死啊!大将军你就饶了我吧。。。。。。”
姜维虽然不甘心,知道这孙子是真的在装孙子,但是抬头一看刘禅那副笑吟吟的表情,分明就是在说:“人家都道歉了,你还想要怎样?”
这事姜维也没法再追究了,总不能把脑袋一扑棱:“不行!你就得给我弄死他!”那样不就成了逼迫君主的权臣了吗?只怕反而会印证了黄皓的谗言,更于自己不利,只好恨恨的瞪了黄皓一眼,回沓中种麦子去了。
刘禅的糊涂在于,明知是诬陷,还不肯处置自己身边的奸佞,这样岂不叫为自己卖命的将士寒心?而且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也势必造成君臣之间的相互猜忌。
果不其然,姜维从此不敢回成都。因为这事儿明摆着,刘禅不肯杀黄皓,一则是有护短的成分,一则也是表明:多少是对姜维有了疑心的!黄皓既然不死,那么势必以后还要用谗言蛊惑君王,自己的性命可就堪忧了!于是奏请刘禅,允许自己在沓中屯兵种麦。
要打仗,粮草必是不可缺的。一支万人的队伍,每天吃掉的粮草可是如同小山一样。此前姜维就吃过这个亏,粮草不济导致前功尽弃、只得退兵。这在当时是个两全之计,一来可以退而自保,二来可以补充粮草,为下一次北伐蓄力。
但是他想等,魏国那边可不想等了。钟会、邓艾两支大军杀过来了!
姜维在得知钟会屯兵关中的时候,就提前上书刘禅,说应该早做防范,派人增兵去守住阳安关口、阴平桥头。
但是这个时候,黄皓的作用就来了,居然对刘禅说:“皇上呀!昨天老奴算了一卦,这俩地方很安全,姜维将军有些危言耸听了,怕不是要搞事情呦!”
刘禅这个魂淡,打仗不听前线将军的,反而听信一个身边宦官的,也就根本没当回事。这个消息还捂得很严实,满朝文武都不知道,也就无从建议。
等到人家大军开入沓中的时候,刘禅这才派遣廖化几名将军去支援,这哪里还来得及?阳安关口果然失陷,守城将领一个战死、一个打开城门投降。姜维迫于无奈,只好退守剑阁。正在与钟会僵持之际,忽然捷报传来:“咱家的皇帝,命令你马上投降!”你说这事尴尬不尴尬。。。。。。
却原来是邓艾搞起了空降,带领一票人马绕过高山,深入到了后方。蜀汉让刘禅布置的外紧内松,叫邓艾一路滚雪球一样的壮大,就这么打到了绵竹。诸葛亮的儿孙相继战死之后,刘禅干脆就打开城门投敌“叛变”了。更发来一纸命令给姜维:“你,必须投降!寡人都投降了,你还坚持个什么劲?”
姜维接到这个命令,整个人都石化了。心说:“这叫个什么事儿啊?我这里也没露败像呢,啥就叫我投降呀?您那边虽然吃紧,但我分兵回救,也未必就会沦陷。虽然邓艾搞空降偷袭,但是所携兵马必定有限,这盘棋没到非死不能救的地步呀!怎么这么快就投降了呢?陛下您也太着急了吧!”姜维百思不得其解。
小主,
然而迷惑归迷惑,当主上命令你投敌的时候,这却真是个无解的局面。老板都跑路了,员工们有什么理由坚持呢?其实钟会早就书信劝降了多次,只是姜维一直没搭理他。忽然见姜维来投,自然是喜出望外,忙降阶相迎说道:“你咋才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