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互为知己的管鲍之交

做朋友,大多始于志趣相投、互相欣赏,但是其中大多未必能到达知己的程度。有句话叫做“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能找到知己已经很难,能和知己做朋友更难!所以管鲍之交,才能成为千古佳话。

可能各位觉得这话别扭,已经都是“知己”了,怎么就不能做朋友了?

其实这里边有个误区,就是认为知己一定是朋友。其实不然,知己往往产生在对立面。若某人和某人敌对多年,都想弄死对方,那么一定把对方研究得透透地,什么脾气、秉性、个人喜恶、乃至于饮食起居,都是第一手资料。亲朋好友,由于熟视无睹、反而未必这么关注你。所以说,最了解自己的人,往往是对手。这,其实不就是“知己”么?

就好比诸葛亮吧!刘备重用他、百官尊敬他、刘禅不敢违背他,这些人里边有人是诸葛亮的知己么?其实一个都没有!

刘备重用诸葛,只是因为他的才能。百官尊敬他,是出于地位。刘禅不敢违背他,是出于依赖。

若真是他的知己,刘备就不会临终前说出那番话:“我这儿子若是不成器,你就取而代之吧!”如果他真的足够了解诸葛,无论出于客气还是质疑,这句话都不会出口。对于一心匡扶汉室的诸葛来说,这分明是一种侮辱嘛!

刘禅若是他的知己,也不会听了谗言,急急召回北伐的诸葛大军。

至于谁是诸葛的知己呢?司马懿!

你想跟我打?送来女衣羞辱我?我偏不让你如意!穿起女衣来还扭一段呢!知道弄不过你,我就苟着!

当知道诸葛亮吃得饭很少,却管得非常多,只叫使者带回一句话,就准确击中了诸葛要害。不仅让诸葛伏案痛哭,大呼此人才是我的生平知己!还勾动了心事、一病不起,从此星落五丈原。

所以谁最了解诸葛亮?谁是诸葛亮的知己?对头司马懿呀!

而管仲与鲍叔牙就很幸运,这俩人是多年的朋友,也曾各为其主,但是始终保持着互为知己的关系,也没冷了交情。

话说这管仲呢,早年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当时鲍叔牙比较富有,管仲比较家贫。也是鲍叔牙有意拉扯管仲一把,自己出了本钱,拉管仲入伙当二老板。

按理说,本钱是人家鲍叔牙的,你管仲只是帮忙,给你分红就已经是在照顾了。理应自觉点,让人家拿大头,你去拿小头。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管仲还真不客气,一块蛋糕给自己切了多大半,剩下的才推给鲍叔牙。

俗话说得好,是亲别过财!千万别拿钱财考验人性啊!

现实里也不缺乏这种例子,几个要好不错的朋友,忽然有了生财的主意,咱们合伙干吧!这里边谁出的多,谁出的少就是个问题。就算是一样平均出资,也是问题不断。这个嫌那个出力少,那个说那个多吃多占。最后这买卖黄了不说,交情也都凉了,甚至反目成仇。

我就见识过不少例子,就说有仨发小吧,也不知谁出的主意,弄了几个人、三辆车去倒苹果。回来的半路上就起了一点争执,偏赶上下大雨,三辆车就奔向了宾馆。

按理说,总得找点东西遮盖一下苹果吧?但是偏不,其中俩不管不顾,带着各自的人,一头扎进了宾馆砸金花去了。剩下那一个本有心干点正事,但是到底不平衡,凭什么我顶着雨去遮盖三车苹果呀?只管自己的又不好意思,索性都不管了,也扎进了宾馆。

这还能有个好?一夜过后,苹果就开始烂了,眼看拉不到地方了,只好就地甩卖。一番折腾,亏了一半多。钱没赚成,交情也黄了。

再说回管仲,他做出这种不厚道的事情,不难想象,搁在一般人身上,这交情也就黄了。就连伙计们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跑去向鲍叔牙告状。

因为人家可是分得清大小王,这买卖其实是鲍老爷的,你管仲其实也是打工人,凭什么敢占大头呀!

鲍叔牙听了伙计们的举报,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做出一份十分理解的姿态,笑着说:“管仲呢,是我的朋友。他家里边条件比较紧张,是该多拿一些。”

伙计们自讨了个没趣,但是更加厌恶管仲的为人,难免冷言冷语、变颜变色。管仲心说,老鲍都没说什么,关你们什么事?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不就是钱的事吗?心说看我大展手脚,做上几笔大生意,为这买卖多赚银子,这样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但是话说回来,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未必是个合格的商人呀!比如英国着名首相丘吉尔,曾经学人家去炒股,最后亏得连裤子差点都卖了。

这管仲也是如此,根本就不懂经商之道。打个比方说,什么是经商之道呢?丰收之年应该多收些粮食,囤积起来,因为这个时候价格低。待到灾年之时,高价去卖出,就可以回收暴利。虽然不厚道,但商贾之道就是如此。

这管仲呢,根本一窍不通。就好比,听说了平顶山的煤便宜,就买来往大同送。结果到了地方一看,这里煤更多,比平顶山还便宜呢!得,又从大同往平顶山倒煤。这么做买卖,不是妥妥的要找倒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