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人道法治

幻界风云 郑麦 1408 字 2天前

尽管这只是他的理解。

他并没有探讨形而上的东西,并没有回答遂古传道的问题,

但他传了他理解的道。

他传的道分为《天论》上中下三部分;

其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他的天尽管有形,但里面含有自然天道在其中;

对于人而言,无法理解无形的事物,尽管有形化后就不能和无形的道完全等同,但这就是人类不能逾越的局限。

自然天道和神灵天道对应,自然天道为基础的话,认识自然,掌握规律,就可以“天与人交相胜”。

比如小船不抗风浪,造大船就会好些。

至于后来儒家继续发展德治,发展人的伦理为人生幸福的根本的方向,其采用的道路却偏向礼治,礼治上升到礼法,变成礼制,其实有些是儒家没落的体现了;

就如后期的基督教只会讲些夫妻之道,男女相爱,而其他军政法理,社会发展,大是大非都插不上嘴一样。

诚然道德礼法也是法的一部分,就如婚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但是,天问,是向生之道;

礼教,是取死之学。

因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的起源与保障都在于天。

故天是人心灵终极安息之所,是欢喜快乐的动力之源。

道德,是约束,也是保障。

偏离天道的,是恶,是不法。

恶展现,法兴起。

法以明文揭示人的行为的对错。

当文明兴起,或者说有史以来,法就是累积递增的愈发庞大。

这是好事,说明有圭臬指导人生;

也是坏事,暗示人类罪恶增多。

进一步说,文明本就在罪恶之上兴起。这个具体说起来比《天问》还难。

简单的说,无为才是正道,有为已经堕落了。

那么懒人是不是符合无为而治呢?

懒人是指不劳而获,不是正道。

有些隐者反而是正道。

隐者有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

风云考虑阴阳两隔,屈原现在未必对《天问》再感兴趣,也没有追问他这件事。

他作为矛盾的活人,还是停止不了思考。

人生是简单的,就是正直与乖僻,是否向天为公的选择。

人生也是复杂的,因为路上总是坑坑洼洼,或深渊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