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千古未有之唐宋变革

当然,佃农是不存在这些的,他们什么时候,也不会过得好的。

哪怕就是后世,那些在一二线城市交着高额房租的‘佃户’,他们大多的压力也很不轻。

而张昭之所以能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搏,是因为山猪儿罗善德从濠州给张昭讲述一个奇特的情况。

那就是此次濠州骚乱中,有大量的农户被当地大族蛊惑与朝廷作对,他们在濠州的丘陵山地上围山堵水做田,据寨而守,非常顽强。

高允权就是因为遍地的山寨,才被逼的只能向朝廷请大兵的。

而张昭没有管这些濠州人顽强还是不顽强,而是对于他们围山堵水造田的手艺很感兴趣。

因为这就是中国南方得以迅速发展的大杀器-梯田。

原始的梯田,大约是在秦汉时期就得以发明,但是从建设和种植,都没有形成规模,也相当原始。

因为当时中原之地并没有被完全开发,用不着费时费力的去山上开发梯田。

唐末五代的梯田,应该还是云南的哈尼族同胞最有经验,他们此时被称为和蛮,正被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统治。

而偏处云南的大理国能在后面搞得有声有色,梯田就功不可没。

当张昭意识到这是个推广梯田的天赐良机的时候,立刻就命锦衣亲卫审问被俘虏进京,本来要被处斩的乱民首领。

结果得到了很好的反馈,由于南唐朝廷的在淮南的压榨,濠州这种多山地的州,就只能向山要田,当地人根据秦汉时期的经验,立刻就将梯田有模有样的发展了起来。

由梯田,张昭也想到了占城稻,按照时间线来说,此时的占城稻,品种已经成熟了。

从实际情况来说,占城稻的产量并没有那么夸张,那些史书上产量高的占城稻,是引进之后,再精选下来的新品种。

占城稻的真正优势,是在于抗旱、早熟以及可以很好的与梯田配合。

以前东南、华南的山地丘陵地区梯田没有发展起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梯田的灌既相对较难,不可能有大量随意可用的水。

于是特别需要水的本土稻种,在梯田的产量上并没有什么优势。

但占城稻不一样,这玩意特别抗旱,种在高山梯田上正合适。

而且它生长周期短,最快五十天左右就能收获,加上抗旱的特性,甚至可以用来救急。

梯田与占城稻,才是绝配。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张昭也审视了一下自己的优势,他最大的优势,还是提前知道了结果。

比如占城稻这玩意,当年宋真宗下令推广全国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很担心的,前后反复了好几次,最后才决定推广。

因为他不知道这玩意到底是不是真的抗旱、生产周期短又高产,他又没亲眼见到过占城稻丰收的场面,生怕被底下的官员给忽悠了。

再比如梯田,真正推广的时候,已经到了新中国时期了。

历代当政者懒政,无视梯田带来的好处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干的事,一定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民以食为天的时代,任何农业上的改进,都出不得一点纰漏

但张昭是明确知道这个结果的,只不过占城太远,周国连水军都处于建设阶段,就更不用说可以大船出海了。

不过机会也很快就来到了,原来占据南(漳)、泉二州的留从效,遣司马黄禹锡携龙脑香六十斤,纹有獬豸以犀牛角装饰的金玉蹀躞带五条,跋涉数千里到东京开封府朝见张昭。

留从效此人,原本是王闽的将领,南唐灭王闽后,留从效表面上听从南唐的命令,但实际上占据泉州形同割据。

本来他不会这么快就占据泉、南二州,但在这个时空,南唐刚攻灭王闽,张昭就起大兵征讨南唐,李璟哪还顾得上王闽这几州之地,赶紧把在闽地的军队调走。

于是留从效等迅速扩张势力,他在击败了试图趁南唐退走后,试图占据泉州的钱越军队后,其兄留从愿也很快掌握南州。

兄弟二人以留从效为首,形成了稳固的割据势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留从效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他知道泉、南二州地狭民少,不可能自成一国,南唐虽然是纸老虎,但征讨泉、南二州的实力还是有的,于是主动上书南唐请封。

被张昭揍了个鼻青脸肿,颜面尽失的李璟大喜,立刻封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封爵鄂国公。

但留从效心里很不愿意向南唐称臣,他想向中原称臣。

一来抱大腿当然要选粗的抱,二来中原离着漳州有万里之遥,远比近在迟尺的南唐,对他的威胁要小得多。

等留从效的使者黄禹锡将南唐册封留从效的诏书也带来之后,张昭就更知道留从效是个妙人了。

因为目前按照法理来说,李璟只是张昭册封的南唐国王,他哪来的资格去册封鄂国公这样的爵位,这是很明显的僭越,张昭完全可以用此为理由,兴兵讨伐南唐。

不过目前嘛,张昭还不想去敲打李璟,他想先搞定孟蜀。

因为李璟不过是嘴边的肥肉,孟蜀还勉强可以算一个硬骨头。

于是张昭虽然对于留从效请求朝廷册封和在东京开封府与神都洛阳置办产业的要求没有同意,但却厚赐黄禹锡,并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

这就是表达了张昭愿意接受留从效的投靠,只是目前时机不太成熟而已。

只不过投靠不收,留从效的水军,张昭还是要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