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十年,卜商就陪伴在孔子身边,追随孔子周游列国,足迹遍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及汉水以东的广袤地区,小小少年卜商在周游于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家中茁壮成长起来。
之所以说卜商茁壮成长起来,那是因为在这十年时,卜商跟着孔子遭遇了种种困难和危险,经历了诽谤中伤、惊吓威胁,曾陷入困境、绝境,以及战乱、盗匪,不知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然得先给斯人吃尽了苦头,历尽了沧桑。孔子,卜商,以及一干孔门弟子,正是在这样的苦头沧桑中增长了见识,坚定了意志。
在这十年中,卜商所表现出来的德才兼备,以及在学习上的刻苦专注、思维敏捷、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治学上的天赋,令孔子对他刮目相看,将他和言偃并列为文学科的佼佼者。
学而优则仕,自己老了从不了政,那就将优秀的弟子给推出去做官吧。公元前484年,受国家召唤返回鲁国的孔子,向鲁哀公推荐了卜商。
鲁哀公给出的官位是莒父邑宰。
莒父,是鲁国于公元前496年新修筑的一个城邑,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当时算是鲁国的一座新城,用现代的话讲,是一个开发区,卜商被任命为开发区主任。
卜商在孔子的鼓励下赴莒父担任邑宰,卜商虽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但毕竟缺乏治政经验。
赴任之前,卜商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莒父,孔子道:“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欲速则不达”,典出于此。
但很快,孔子修订六艺需大量人才,卜商知道后,毅然辞去邑宰一职,一心帮助孔子修订六艺。
修订六艺的工作极其艰巨,上古传下的经典文献,内容丰富,各地差异也很大,需要考证的地方很多,这项工作不但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历史,也需要相当的体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身体素质不好的人,根本难以担当此重任。
卜商不但善诗书、好礼乐、爱易经、长于史,知识储备非赏丰富,身体素质很好,自然就成了孔子的得力助手。
为搜集素材,孔子组建了一个以卜商为组长共十四名弟子参加的考察组,赴大周王朝都城洛邑调研,在洛邑的国家图书馆收集资料。
据说,卜商等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国家图书馆里反复挑选、翻阅、比较,最后共选得“国宝书”一百二十套,为整理和修正六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丰富资料,卜商等人又深入民间搜集散落素材,并进行鉴别、分类、整理编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