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如今吴国即将伐鲁,吴鲁乃敌对之国,吾等鲁国旧臣,去母国而赴敌国,不尽臣礼,已然不合礼数了。如今,大夫更怂恿吴王讨伐母国,反效力敌国,此乃大不义也。”
叔辄听后虽内心愧然,但嘴里嘟囔着:“不管如何,吴王对吾等礼遇有加,今吴王亲自问计,吾不敢不如实相告,否则亦是不义。更何况,鲁国虽为母国,然母国又如何待吾等?”
公山不狃厉声道:“大夫!此言差矣。君子既无奈选择离开家乡,无论身在何地,人在何时,都不该因为被家乡抛弃、被乡亲厌恶而作出对家乡不利的事来!如果吾等因小小恩怨而致力于覆亡母国,定然遗臭万年!”
叔辄本就是鲁国公族大夫,虽曾参与内乱,但毕竟知书达礼。公山不狃之言,令叔辄醍醐灌顶幡然悔悟,不由面红耳赤,羞惭不已。
公山不狃叹了口气,道:“大夫能够悔悟,吾心甚慰。如今吴王已然决定伐鲁,吾等定然要暗助鲁国。”
叔辄喃喃道:“吴强而鲁弱,如何暗助?”
公山不狃沉声道:“大夫且记住,一旦吴王命大夫随军参战,大夫务必推辞,另举荐不狃就是。”
叔辄唯唯称是,对公山不狃深施一礼,道:“若非大夫相都,辄尽丧君子之德矣。”
果然,不久吴王夫差命叔辄随军伐鲁,并问计出兵之策。
叔辄对夫差道:“按理,臣不敢违抗大王的命令,但臣于军事地理,着实不如公山不狃,大王何不咨询公山不狃?”
夫差大喜,立即召见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对夫差道:“大王伐鲁,志在必得,此番出兵,定可遂志。然中原列国诸侯,向来结盟,一致御外。鲁国虽无甚可靠盟友,但毕竟是天子宗邦诸侯,一旦有难,晋、齐、宋诸强必然来救,楚国更不要说了。故臣以为,大王伐鲁,虽师出有名,但应速战速决,切勿给大国相救之机。”
夫差沉思良久,疑惑道:“据寡人所知,如今齐国因内乱而自顾不暇,宋国刚吞并了曹国而低调行事,楚国受创后已失北上雄心,至于晋国,前些年鲁国参与了反晋联盟,怎么可能救援鲁国?”
公山不狃沉着道:“大王,此乃表面现象而已。《诗》有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中原列国诸侯之间的关系,如同兄弟关系,别看平时吵吵闹闹,但一旦有蛮狄入侵,必团结一致,共御外敌。
如今大吴虽兵强马壮,但长期游离华夏中原,一向被视为蛮夷,大王应尊重此事实。故一旦鲁国有难,必向列国求援。所谓唇亡齿寒,大国必然相救。
更何况,楚国一直虎视眈眈,恨不得亡了我大吴。一旦吴军与列国诸侯交战,楚军定然北上,或者东出江淮,如此,我军则陷入前后夹击之危局,请大王务必三思!”
公山不狃所言,确实有理,夫差听着心里吓了一跳,忙问道:“若非大夫良言相劝,寡人差点就犯大错矣。既如此,那计将安出?”
公山不狃慨然道:“大王,臣以为,出奇兵而伐之,定可克鲁!”
说罢,公山不狃将准备好的伐鲁之计细细对夫差讲了。
夫差大喜。
公元前487年3月,吴王夫差以公山不狃为向导,亲率吴军北上伐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