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孔子见叶公

现在,我孔丘就愿意支持你。

但是,叶公真的会践行孔子想象中的德治吗?叶公是一个有德的人,但他深知,此时的楚国,包括他治理下的叶邑,靠德治是不行的。

叶公,走的是一条法治的道路。

叶公毫不掩饰自己的治国理念,他已经委婉向孔子表示了德治在这个时候太难了,因为人们都不讲德,而讲实际。

讲实际,那就不能靠讲讲道理就可以使人们接受。人们更愿意接受的,是清清楚楚的约束,一是一,二是二,哪些是违法的,哪些是正当的。

正如叶公所表扬的那个张小三一样,偷了羊的父亲,就应该被问罪,所以他应该去告官,这就是张小三所知道的正义,也是他的正直。

而这种正义和正直,源于法制的约束。

这种约束,与道德无关。

在叶公看来,德治是在礼未崩乐未坏的前提下,人人才可以发自内心去遵守那些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人们才会自觉去践行。

但如今礼已崩乐已坏,要规范人们的言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法治。

法治到了一定的阶段,当人们将遵守法律成为一种自觉,这便是开创了德治的基础。

叶公与孔子,两位那个时代的大贤,就为此而辩论了起来。

围绕着张小三向官府告密父亲张大三偷羊一事,孔子很直接地向叶公表示,那天叶公断案存在很大的问题。

孔子的理由还是那天对众弟子所讲的,子告父,此乃大逆不道,是最大的不孝。

叶公认真听着,末了他谦虚地对孔子道:“夫子所言,确实有道理,礼仪之基础,确实在于孝道。但吾认为,治理一地,首推法度。法不明,人不直,民不安。

张小三举恶不避亲,告发其父盗羊,此乃守法有信,貌似不遵孝道,实乃正直之举。若一国上下皆正直之辈,何愁国家不治?”

孔子连连摇头,对叶公道:“叶公差矣。张小三虽正直之举,然以直犯孝,实不可取。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应在其中。”

在孔子看来,孝是德治的基础。张大三偷羊,固然有错,但作为儿子,张小三完全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去引导父亲纠正自己的错误。

如张小三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父亲张大三说明偷盗他人财物是可耻的,是非义的。然后,动员父亲张大三将羊还给人家,或者赔偿给人家,再向人家道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要心够诚,且人家没有损失,相信一定会得到人家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