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孔子与叶公彼此尊重,但因为治国理政理念的不同,使两人互相都失望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告别了叶公,闷闷不乐的孔子回到了叶邑驿馆。当天晚上,驿馆大树下,仲由等人点起了篝火,整了点酒,意欲为老师解解闷。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见众弟子如此有心,孔子心甚宽慰。他也从房间出来,与大家团团围坐。
一开始,谁也没说话,毕竟满怀希望来到叶邑,结果孔子与叶公治政理念不一致,孔子意欲在叶邑辅助叶公一展才能的梦想被击得粉碎。
仲由实在压不住心中不快,率先发起了话题。
今晚的话题,就是如何治国理政的问题。
这也是今天孔子与叶公会面时谈话的话题。到底是应该以德治政,还是该以法治政?
孔子很欣慰,他再次亮出了观点:“为政以德!”
春秋走到了这个时候,通过严明律法来治国理政且取得丰硕成果的国家越来越多,如郑国执政大夫子产在世时,直接推出了刑鼎。
具体就是将法律条文铸于鼎上,置于郑宫前。公布了律法,让百姓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是犯罪,使郑国实现了中兴迹象。
超级大国晋国,也在二十多年后采纳了郑国子产之策,将刑法公布于众。
郑国、晋国这样的中原诸侯,通过刑鼎,将法律公布于众,开创了中国成文法历史。
在残酷的春秋后期,许多诸侯国开始变革图强。这种变革图强,当时称变法,其实就是法治的理念。
甚至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也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貌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这与孔子的儒家礼教思想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