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自己对孔夫子一直以来恭敬有加,孔夫子如果在楚国出仕,想必亦会善待陈国。
一念及此,陈湣公就对孔子道:“听闻楚王欲请夫子赴楚,寡人还听说楚王对夫子虚位以待,不但欲托付国政,还将封七百里之地予夫子,实乃可喜可贺之事。”
此言一出,不用说孔子及众弟子听后大吃一惊,连陈国不少公卿大夫闻之亦动容。
古之封地,大国不过百里,中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七百里之地,这是什么概念?
此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此事,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楚国国君楚昭王曾经有一次听说孔子在陈国多年,知道孔子是世上鲜有之大贤,故欲请孔子赴楚国出仕。
楚昭王认为,列国诸侯均不敢重用孔子,是因为齐国和晋国这两大国,都对孔子予以了排斥。
孔子本有意赴晋国,但由于此时晋国执政卿大夫为中军元帅赵鞅。而孔子对赵鞅不对眼,认为赵鞅不值得自己辅佐。
一是因为赵鞅曾杀了贤大夫窦犨,设计害死了周王室大夫苌弘,重用了自己所厌恶的鲁国原执政大臣阳虎和卫国世子蒯聩等人。
二是因为晋国的政治生态与鲁国差不多。鲁国是三桓当政,晋国是六卿把持朝政,国君都是提线木偶。
这种政治生态,使孔子的主张和施政措施难以落实。
孔子对齐国没有好感,是因为齐国虽然有着强势的国君,但齐国这种融合了太多蛮夷风气的国家,对礼教文化尤为排斥。
曾经,孔子有机会在齐国出仕。当时齐国国君齐景公甚至也已经作好了封赏土地、任用孔子为齐国大夫的准备,但齐国的国家战略决定了孔子的理念不可能在齐国得到推广。
甚至,连孔子眼里的贤大夫晏婴,都排斥孔子。
小主,
对齐国,孔子根本没任何好感。
而楚国就完全不一样了。
楚国本就一蛮夷之国,历代楚王励精图治,终于成就春秋一霸主之国。长期以来,楚国与晋国的争霸,成了春秋江湖的主线。
论国力、军力,楚国完全不弱于晋国。
但楚国在与晋国争霸中,往往略输一筹。经过楚国上下百年来的原因剖析,主要在于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带给楚国最直接的损害,就是哪怕是楚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对晋国的绝对优势后,中原列国诸侯表面上对楚国服从,但实质上仍追随着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