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就要歪,在鲁国,国君可以被大臣架空,在大臣家里,大臣却被家臣架空!
三桓中的季氏,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实,在叔氏和孟氏,也都有这样的家臣。
除了三桓,其实还有其他各大家族,也都有这个迹象!
家臣虽然不能说架空了宗主,但权力过大,至少影响着整个家族的重大事项决策。
根据这个规律,能架空大臣的家臣,在家臣所在的家里,也会有自己的家臣。这些家臣中的家臣,同样也会慢慢走上架空其主子的道路!
如此一来,整个就乱了!
而乱的根源,就在于鲁国彻底废弃了周礼!
最应该讲礼的大周王朝宗邦,居然成了春秋时期最败坏礼仪的国家!这是鲁国的笑话,也是整个大周王朝的笑话。
一切,都是因为不讲周礼之故!
这是孔子之所以认定复礼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鲁国一直内乱之患的理论之基。
但是,孔子不能直接将这套理论搬出来对季孙斯讲。
孔子如果这样直接对季孙斯说:季孙大人,请你带个头,将军队、人口、土地等还给国君,让国君彻底掌握国家政权吧。
毛想想好了,那绝对是撞南墙找死的节奏。
在鲁国恢复周礼,是一个宏大的战略工程,需要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这个过程,是在整个社会层面,慢慢修复礼仪制度的过程。
在三桓面前,孔子只能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要抓住任何机会一点点去修复周礼。
在这方面,孔子从政数年来,已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且也取得了不朽的贡献。
如治理中都,孔子靠的是礼仪,取得了中都大治的成绩。
在夹谷盟会,孔子继续用礼,为鲁国争取到了巨大的国家利益。
在大司寇任上,孔子继续推行周礼,成绩斐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所有的一切,都未能触及到以三桓家族为代表的鲁国豪门大阀的根本利益。
这个利益,迟早是要触碰的。否则,孔子的恢复周礼只是一个伟大的鲁国梦而已。
如今,机会来了。
执政上卿、大司徒季孙斯亲自上门拜访,孔子当然热情相迎。
呷了两口清茶,季孙斯叹了口气道:“郈邑之事,可不单单是叔氏的事,也是鲁国的事。如今虽然叛乱已平,但难保今后不再有类似事件。国政如此,斯这个执政大夫当得真心很累。夫子是有大智慧的人,斯今番前来,就是想当面接受夫子教诲,务必请夫子不吝赐教。”
孔子捋了捋须,沉思了半晌,突然道:“季孙大夫莫不是在担心费邑之事吧?”
季孙斯略略点头,苦笑道:“夫子果然眼光犀利,斯所担忧的,确实是费邑。如今公山不狃盘踞费邑,手握重兵,俨然一国诸侯的样子,斯已经完全无法驾驭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