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孔子关于人如何成为完人问题的,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子路是个直性子,他对孔子的回答直接表示了怀疑,因为按照孔子所言,这样的人其实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孔子见子路不依不饶,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式,就对子路曰:“其实,如今的完人倒也没必要达到这个标准。一个人,如果见利而能知义,遇险敢于舍命,处穷而守信,那也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孔子曰过的话很多很多,我们这里也不再做搬运工了,我们感兴趣的,是孔子提到过的孟公绰。
孔子认为,孟公绰是一位克制的人。克制的人,其实就是“不欲”的人,摒弃欲望,无论是对财富、地位、权力、美女、寿命等都能做到克制。这在春秋时期,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然,放到现在,更加难能可贵。
不欲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
但孔子认为,孟公绰却正是一个不欲的人,据说他绝对不追名逐利,绝对不见利忘义,始终坚持洁身自好,独守清廉,过着简单闲适的生活。
孟公绰这样的人,虽然值得孔子尊敬,当然也值得我们尊重,但这样的人真的是完人吗?
笔者还是坚持人无完人,孟公绰虽然具备了不欲的美德,但他却只想着自己过简单生活,自由散漫,那他的才华又怎么发挥呢?又怎么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呢?
甚至连孔子都认为,孟公绰适合做强者的家臣,不适合做小国的重臣。史料原话是“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赵魏,指的是晋国的赵氏家族和魏氏家族,是孔子时代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其中两大家族。这个老,指的是家臣的意思。滕薛,指的是滕国和薛国这样的弱小诸侯国。
孔子为何这样认为?
正是因为孟公绰是一个“无欲”的人,清闲无忧,清心寡欲。无欲的结果,是不思进取,没有远大的理想目标,不孜孜以求,似乎是得过且过。
所以,赵氏家族和魏氏家族这样的强权家族,其宗主都很强势,都有振兴家族的远大理想目标。他们往往会对家族的重要事项高度负责,绝对不会让家臣承担重要责任。
所以,孟公绰作为一个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在赵氏家族和魏氏家族的大家族里当家臣,应该是很滋润的。
但是,如果象薛国滕国这样的小国,国君本身碌碌无为,公卿大夫们要操心的事多了去了,承担的国家责任也大,这就不适合孟公绰这样的人了。
这不正印证了那句“人无完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