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四行仓库中粮弹储备充足,甚至为了防备自来水管被切断还储备了大量饮用水,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守备据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后孙元良召集团以上军官会议,在会上说明了留守闸北的任务和情况。
262旅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自告奋勇愿意率领部队执行这个任务,于是孙元良命令谢晋元率524团1营留守四行仓库。
谢晋元在接受任务后向孙元良表示:
“在未达成任务前,决不轻易作牺牲。任务达成之后,决作壮烈牺牲,以报国家。
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
此时,524团1营还驻守在闸北北站附近的天通庵地区。
26日晚22时接到撤退命令,营长杨瑞符少校无法接受要撤退的现实,还打电话给524团团长韩宪元上校表示不愿撤退。
23时,韩宪元接到1营担负死守四行仓库的新命令,于是立即打电话要杨营长马上赶到团部,当面下达了新任务。
当杨瑞符营长领受任务再回到营部时,已经是27日零时20分了。此时1营各连都已根据26日22时的撤退命令开始后撤,杨营长急忙派传令兵分头去追,自己则在营部等待部队回来。
结果传令兵只追到第2连以及第1连的第1排与第2排,于是杨瑞符营长只好先率这一个半连到四行仓库向谢晋元报到。
没想到27日上午9时许,之前没联络到的1营3连、1连3排和机枪连居然也来到四行仓库。
原来这两个连在撤退途中遇到团部人员,知道1营的任务已经改变,虽然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有去无回的任务,但他们还是毅然赶到四行仓库报到。
就这样,至27日9时,524团1营共452人全部进入四行仓库,这也是当时中国军队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处据点了。
524团1营进入四行仓库后,立即开始备战。由2个班在旱桥警戒。
1连在右翼西藏路占领阵地,
2连居中在四行仓库周边占领阵地,
3连在四行仓库左翼交通银行周围占领阵地,
机枪连在四行仓库屋顶配置2挺重机枪,
另外2挺重机枪则分别配属给1连和3连。
日军第3师团的前卫部队从北站出发自东向西搜索前进,刚接近四行仓库就遭到了1营的猛烈射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他们重新展开队形发起进攻,战至12时许,被守军击退。
坚守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
27日四行仓库的战斗虽然规模很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表示中国军队依然在闸北坚持战斗。
这个消息迅速在租界流传开来,成千上万的市民赶到苏州河南岸,隔河向四行仓库守军挥动帽子、毛巾、手帕致意,甚至还将日军的集结地点、行动等写在大黑板上通报给守军。
更多的人将守军急需的物资送往上海市商会,不到一天的时间,捐赠的物资就装满了10辆大卡车。谢晋元对外界问及有多少守军时回答:
“八百人”,“八百壮士”由此天下闻名。
28日,四行仓库守军除了得到大量捐赠物资,还得到了杨惠敏送来的国旗,并于29日凌晨举行了简单但不失肃穆的升旗仪式。
四行仓库楼顶飘扬的国旗,是抗战期间最为经典的一个场景,彰显了中国军民不屈的抗战精神,引起了苏州河南岸成千上万观战市民的欢呼。
29日下午,日军再度展开进攻,仍被守军击退。
经过两天的战斗,谢晋元看出了日军的顾忌——
本来四行仓库从军事上讲是一个绝地,根本没有回旋余地,所以谢晋元最初布署防御时还尽量扩充防御纵深:
1连在右
3连在左,
2连居中,
围绕四行仓库周边,四行仓库大楼基本没部署部队。
但是日军顾忌流弹落入租界,所以不敢以重炮直接轰击,只能采取纯步兵的强攻。
于是谢晋元也审时度势地改变了部署,
将部队全部收缩回仓库大楼死守,
机枪连全部部署在楼顶,
对日军形成居高临下之势。
日军正在架梯攀爬四行仓库:
30日,日军出动坦克掩护步兵进攻,被守军用手榴弹击毁2辆。
日军还在仓库墙边架起梯子攀爬进攻,守军推倒梯子,并向墙角猛投手榴弹,再次将日军击退。
束手无策的日军只能集中火力猛轰四行仓库,几乎每秒钟就落弹一发,墙面也被轰出了不少弹孔。
守军反而利用这些弹孔改建成射孔,日军一连三天毫无进展。
四行仓库的战斗,让与四行仓库仅一河之隔的租界当局感到非常棘手,一方面,距四行仓库仅数十米之遥的 西藏路桥南就有煤气公司巨大的煤气罐,一旦流弹击中引起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四行仓库与租界近在咫尺,如果有流弹落到租界,引起擦枪走火的事端,极有可能会演变成国际事件。
甚至打破租界与日军之间微妙的和平关系,因此租界当局希望四行仓库守军尽快撤退。
同时,日军也忌惮一水之隔的租界,不敢放手攻击,在四行仓库的进攻中颜面尽失。
小主,
所以也向租界当局施压,企图从外交途径来迫使守军撤离。
于是租界当局首先要求第三战区命令四行仓库守军撤离,并表示允许守军退入租界,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与此同时,出于对八百壮士的崇敬与同情,许多社会团体和社会名流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国民政府命令四行守军撤退,以保全这支英雄部队。
考虑到“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屡挫日军兵锋,极大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同时也在国际舆论面前展示了中国以弱抗强的不屈意志,出色完成了“争取时间,唤起友邦同情”的使命。
10月31日上午,蒋介石电令88师师长孙元良,命令514团1营于11月1日凌晨2时撤离四行仓库归建。
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到: “为主帅者,爱惜所部与牺牲所部皆有一定限度。今谢晋元死守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
此时,88师主力已撤至沪西的北新泾、周家桥、丰田纱厂一线,孤悬敌后的1营如要撤退归建,只能渡过苏州河经租界归队。
由于租界当局有过允许1营通过的承诺,所以孙元良便派副师长冯圣法和参谋长张柏亭与上海市市长俞鸿钧、淞沪警备司令杨虎一起与租界当局交涉。
31日14时,冯、张、俞、杨与公共租界的外国驻军总司令英军少将斯摩利特(Smoleet)等租界当局代表会谈。
租界方面很爽快地答应了通过英军警戒线时的行动协调、对封锁四行仓库后门的日军机枪阵地与探照灯的压制,以及准备通过租界时的交通工具等要求。
21时,张柏亭通过电话命令谢晋元率部于当晚撤出四行仓库。
31日24时,守军分为两个梯队,交替掩护,冲过新垃圾桥进入租界。
在坚守四行仓库和突围战斗中,1营共计阵亡14人,伤23人,击毙日军至少在100人以上。
1营退入租界后,先被带到中国银行仓库。租界当局随即要求收缴1营武器。
谢晋元和全体官兵群情激愤,坚决不同意缴出武器,双方僵持不下。
在漕河泾等候1营归队的张柏亭赶到租界,在了解状况之后,要求谢晋元暂时先交出武器,同时英方也解释进入租界不许协携带武器是惯例。
而且他们只是代为“保管”,绝非“缴械”。
谢晋元这才命令缴出武器——共计步枪200余支,轻机枪24挺,重机枪4挺,驳壳枪20余支,手枪3支,子弹12万发,从这个数字来看,1营几乎是把全部轻重武器都带出来了。
1营被缴械后,步行前往西藏路跑马厅休息,当时已是深夜,沿途还是有大批群众闻讯自发赶来欢迎。
1日上午,1营官兵在吃完早餐后由租界当局派车送往星加坡路(余姚路)胶州路口的意大利兵营,沿途受到上海市民夹道欢迎。
但是一进入意大利军营后,1营就遭到羁押,由万国商团看守。
乘坐由租界提供的车辆前往意大利军营的四行守军:
1营退入租界后,日军立即向租界提出抗议,称如果租界准许中国军队通过,日军将开进租界追击。
在得知1营被租界羁押之后,蒋介石立即指示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向租界提出抗议,要求让1营按原协议通过租界归队。
但之前斯摩利特的谈判早就暗藏杀机,斯摩利特只是驻军司令,只负责军事行动,对于租界的行政与外交事务并无权限。
谈判时不但没有租界当局的正式授权文件,也没有正式签署任何书面协议,租界方面从一开始就只是想把1营骗出四行仓库。
八百壮士退入租界被强行缴械后,便成为了一支真正身陷孤岛的孤军,被租界羁押在星加坡路(余姚路)胶州路口与胶州公园(静安区工人体育场)一墙之隔的空地。
自1937年11月1日至1941年12月18日,长达4年又1个月零27天,这块营地也被称为“孤军营”。
从孤军被租界羁押后,国民政府就全力展开外交努力,但一直没有奏效。
1940年3月汪伪政权成立,多次派人游说谢晋元率部投效,但都被严词拒绝。
于是日伪就收买了孤军中的败类,于1941年4月24日将谢晋元杀害。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此时还有约320名孤军落入日军之手。
日军先将孤军迁至宝山月浦机场旁的空置军营,再于1942年3月将孤军官兵全部关入南京老虎桥监狱。
从1942年5月开始,分六批将孤军押往不同地方作苦工,最远的两批被送到了新不列颠岛和新几内亚岛。
其间有包括继谢晋元之后担任团长的雷雄在内约100人逃脱,回到大后方,还有约100人在做苦工或逃亡中遇难。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幸存下来的四行孤军还有约170人,都受到了从优嘉奖。
小主,
“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的象征:
虽然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守卫总共还不到五天时间,但却充分展现出中国军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念,成为抗战中的一面旗帜。
根据“八百壮士”的事迹创造的歌曲《歌八百壮士》,在当时广为流传,歌词中反复出现“中国不会亡”,就是将八百壮士看作坚持抗战、绝不屈服的精神象征。
因此,四行仓库也就成了抗战圣地。
政治和军事协调?:
1937年,国共两党虽然已经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议,但双方在具体合作上仍存在诸多摩擦和信任问题。
八路军并未被纳入国民政府在淞沪会战中的统一指挥体系。
? 实际效果和后续发展?:八路军在华北地区采用的游击战术成功地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减轻了华东、华中地区的战斗压力。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淞沪抗战: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自卫抗战: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
为确保首都安全,中国统帅部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集中兵力准备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
阵地开进:
后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
数次会议
从卢沟桥事变后,统帅部为了应付“七七事变”后的复杂形势,召开了数次会议,讨论初期的战略政略和各方面准备情况。
七七事变后统帅部会议:
7月11日
军实先行筹备,准备将一部分德机械化师调往北方作战,检讨弹药粮秣储备情况和新武器分发情况;
优先补充韩复榘的部队,安抚韩复榘,稳定山东局势;
通信兵向北推进,切实掌握好北方情况。
战火储备够二十个德械师三个月用,粮秣储备有50万人、10万匹马一个月份,正在购办两个月份的储备。
黄河以北无储备,首要任务是将以上粮弹储备一部推进至黄河以北储备。
7月12日
计划派遣熊斌至保定,并向二十九军承诺,如果需要子弹和军实,中央将源源补充。
害怕二十九军擅自妥协,华北进一步特殊化。
7月13日
增拨第2师补充旅(后更名为独立第20旅)一个团秘密进驻上海市区战略要点(虹桥机场等);95师北上填防。
南方开始注意守好后门,并陆续调兵北上。
7月14日
十一日宋签字认可日方条件,国民政府对北方可能丧失极度担忧,同时觉得平汉、津浦路空隙过大,需要调兵北上;但不应全用德机械化师,应夹杂其它稍差部队。
北方如不能坚守,长江封锁就需要切实进行,开始撤除长江之灯塔、航标;海军设立封锁线,巩固吴淞口阵地,江阴要塞强化,原定装海州的88毫米炮,移装江阴。
日方背景:
日本当时执行的是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石原莞尔制定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
首先对苏联已经放弃了进攻战略,取而代之以“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的字眼,就是说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与苏联谈判,不与其交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美国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日本和满洲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
只要不和英美翻脸,石原认为英美会默认“满洲国”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正好为英美消除了共产主义南下的忧虑。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
也就是说: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
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是如今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
日本30年代早期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武汉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政府的实力已有所加强,日本已经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那是日本国力所不允许的。
中国军队准备防御上海的第一批部队是第87、88师,原为国民政府的警卫部队。
是德国顾问训练出的样板师,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为国军精锐。
秘密开到上海附近后,军委会命令驻扎在苏州的装备优良的第2师补充旅第二团换上保安队服装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等战略重点,以充实上海兵力(当时上海的中国驻军受限于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定》,无正规陆军)。
日军对长江口的封锁
引线:
8月9日下午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张治中立刻在其苏州的住所召见第2师补充旅副旅长杨文瑔(旅长钟松在庐山受训),要杨文瑔亲自到上海调查事件真相(机场守卫部队隶属第2师补充旅)。
经杨文瑔实地调查核实,认为此事件属于突发事件,并非中日两国蓄意而为之。
尽管如此,中日双方已经处于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二名日本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机场警戒线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也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
事件发生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11日,日方代表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上海市长俞鸿钧秉奉蒋介石之命严辞拒绝。
日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
抢点:
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中国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
13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其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后转向公大纱厂。
中国军队测量来袭日机的高度:
增兵:
经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沪江大学。
第88师占领了五洲公墓、宝山桥、八字桥等各要点,
14日到沪的第二师补充旅(已改称独立第20旅)接替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防守上海爱国女校、持志大学,并担任攻击虹口公园和江湾路日军司令部的任务。
8月21日,随88师直冲日军阵地的中国战车:
15日,日本裕仁天皇命令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指挥第3师团、第11师团等军直属部队进攻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登陆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
且在有外国租界的上海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并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8月21日,以日本长门号、陆奥号战列舰为首的庞大舰队,运输着日军上海派遣军先头部队约1万余人从日本出发奔赴马鞍群岛。
22日晚上,日军陆军在马鞍群岛乘换为轻巡洋舰、驱逐舰后,分别向川沙镇、吴淞口一带驶入。
三师团吴淞口登陆:
日军于16日退守江湾以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中心的据点,中日双方在上海一地不断投入军队。
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8个集团军又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60万人以上。
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13万人,鏖战两个月后,日军依靠强大的火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失利:
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11月5日日军第10军8万人在金山卫登陆,蒋介石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但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为破坏和平,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
中国军队围攻日本陆战队:
几天后,日军包围网即将形成,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
蒋介石仍死抱着对国联不切实际的幻想,迟迟不肯下令后撤,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最终撤退时,因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
*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上海就告陷。
此次为中国军队第一次军种(空军、海军、陆军)和诸兵种(步兵、炮兵、坦克)大规模协同作战,协同效果很差:步兵逼坦克冲锋又不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
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攻坚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一个营部队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击毙的悲剧。
陈诚回顾上海围攻未胜的教训,认为“以5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效,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
史说回忆,“步兵与炮兵、战车协同作战的训练从来没做过”。
中日相持受挫:
8月下旬,中国各部队继续围攻盘踞在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杨树浦等据点的日军,新抵达战场的中国军队精锐之师第36师迅速投入战斗,在战车掩护下攻入汇山码头,同时空军再次出动配合,轰炸地面及江上日军目标。
我军终因装备低劣、火力不够威猛,面对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工事而一筹莫展。
上海守军在闸北堡垒内同日军巷战
8月20日凌晨1时,国民革命军第51师接到军委会发出的入沪参战电令,
于4小时内集结所部于宝鸡火车站开往淞沪,参加上海作战。
8月20日晨至8月22日,宋希濂第36师、王敬久第87师、孙元良第88师和夏楚中第98师的进攻均受阻,伤亡严重。
战局陷入僵持,日军龟缩据点负隅顽抗待援。
8月23日拂晓,日军松井石根率领的2个师团援军先头部队在海空火力掩护下,在狮子林、川沙口、张华浜等方面登陆。
蒋介石闻讯,急令军政部次长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98师、第11师及刚到嘉定的第67师、第14师火速分赴各处抗击敌人登陆。
蒋介石对第三战区进行了人事调整,冯玉祥到新成立的第六战区去当司令长官,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职务由蒋介石本人兼任。
鏖战:
中日都增兵后,双方鏖战更趋激烈。
中国军队在闸北与日军激战:
8月23日起,敌第3、第11师团在舰炮密集火力掩护下,向吴淞口铁路码头、狮子林、川沙口登陆,进攻宝山、月浦、罗店、蕰藻浜中方阵地。
张治中派王敬久为淞沪前敌指挥官,指挥第9集团军所辖部队抗击登陆日军。
与此同时,刚组建的第15集团军在罗卓英指挥下,向宝山、川沙口登陆之敌发起反击,第98师于8月24日击退攻占狮子林的日军,歼敌数千人。
第11师冒着飞机猛烈轰炸,收复罗店;日军不甘失败,调集坦克、飞机和重炮大举反扑,围绕罗店双方展开拉锯战,守军阵地几经易手。
血战至29日,罗店再告陷入敌手,刚刚从德国回国奔赴前线的黄维率第67师奋力突入,旋即又被击退。
重组:
8月31日拂晓,日军以飞机30余架,并以海军舰炮猛击吴淞,强行登陆;日军另一部由市轮渡码头登陆。
中国守吴淞的第六十一师的一个团,伤亡过半,不支后退;惟吴淞炮台,仍由上海保安总团固守。
张治中将在刘行的第六师调到杨行、吴淞,驱逐登陆之敌。
该师于31日夜,向吴淞攻击前进,与敌遭遇于杨行以北地区,发生激战。
又第61师因损失惨重而被缩编为一个团,师长杨步飞被撤职,军政部命令第二师补充旅(即独立第20旅)充编该师。
重组后的第61师下辖两个旅,钟松任师长,杨文瑔任第181旅旅长,邓钟梅任第183旅旅长,随后该师奉命在唐家宅、陈家行一线沿蕰藻浜右岸阻击日军。
与日军第9师团往返拼杀,战况惨烈,二名团长壮烈牺牲(第361团团长李忠、第365团团长季韦佩)。
9月1日,日军1000余人围攻狮子林炮台。日军为连接和扩大两个师团的登陆。
9月2日至5日,连续以军舰、飞机、坦克支援,向防守月浦、宝山的中国第98师夏楚中部发动猛烈进攻。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