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第76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7072 字 2天前

爱。爱以染着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什么是爱呢?就是染着。有些人对财富,有些人对名声,有些人对感情,过去生的习气加上今生的环境,他对某一种财、色、名产生爱,所以他的心就住在那个上面。住在上面以后,他就产生取舍了,对于快乐产生取,对痛苦产生舍,产生取舍的这种分别了,就是爱,贪爱。

贪爱慢慢地增长广大,就变成取。看下一段,“取”。

取。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那么取呢,就是一种身口意的追求了,它是由贪爱而来。由种种的执取,产生身口意的造业,也是招感未来的苦因,名为取。

我们一个人没有学佛,你既没有出离心,更没有菩提心,所以你生命的目标只有一个事情,就是满足你的贪爱。你喜欢财物,你这辈子就为财物而活,你这辈子所做的一切一切,你讲的话、你的行为、你思想打的妄想,都跟财物有关系;你追求感情的,你为了感情,什么都愿意做。就是取是由爱而来,所以,人生没有学佛你就只是满足你心中的贪爱,就这样子而已,就是取由爱而来。

由取到最后的结果,就变成有。我们看“有”。

有。有是存在之义,谓由爱着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有”,就是存在,这个存在不是一般的存在,那是一种强大业力的存在。因为你由贪爱变成取,由取产生身口意的造作,而产生一种潜在的业力。

这个业力为什么叫潜在呢?记住,因为你还没有死亡,但是它已经成就了。就是说,你一个人一到有支,你人生很难改变了,因为它得果报的因素已经几乎成就了,除非你产生重大的忏悔,你产生重大的学习教法,产生重大的止观。

所以,一般我们修行不能从有支下手,因为来不及了。到了有的时候,你来生基本上已经决定了。就是说,你从有支去切断,很难切了。所以我们修行,要么从爱,要么从取,我们待会儿再说明。你到了有支的时候,人生已经定数了,你来生要去哪里,你基本上成定数了。

当然,有特殊的例外:你善根很强,你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开示,开始忏悔,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从有支反转的,是有这种例外,但是按蕅益大师的说法,千万中难得一二。就是说,你不能把生命中这么重要的因素,把它诉诸到临终的有支,你这个赌博太大了。你平常也不调爱,也不调取,就是我从有的时候,临终的时候再来改变,千万分之一。

小主,

所以我们不建议从有支改变,因为这个有支已经是很难改变了,除非你过去生真的大善根,今生只是一时的糊涂。

这是今生,那么到了有支以后,那你就准备面对来生了。

生。生是未来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

一旦到了“有”,一种潜在业力成熟以后,那投胎是必然的。有潜在的业力,在六趣,看你爱取的是善法多,还是恶法多。如果你贪爱的是善法多一点,你就投生在人天;你爱取的是恶法多,就是到三恶道。就这么回事,就由有支跟爱取决定。

我们看“老死”。

老死。老死为身心演变之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

所以你一旦投胎,你就要老死了。说,欸,我不想死亡。除非你不要受生。所以佛法强调无生,你一旦受生,那老死是必然的。

十二因缘它的修行,先谈目标,它的目标在不受。它这个不受,不是不受今生,是不受后有,就是我拒绝来生的果报,叫不受。它的目标在不受,不受后有。那么,它的下手处有两个,一个是从爱,一个从取。一个从爱切断,一个从取切断。

我们刚开始修行,可能目标不要太高,先从取下手。尤其是年轻人,你还有家庭的经济压力,你要接触复杂的人事。如果说你什么都不能贪爱,那你没有贪爱,你如果没有很强的菩提心,你修行、生命就没有动力了,所以刚开始先从取。就是说,我可以稍微的贪爱,但是我不能产生坚固的执着,先从不取下手。到了晚年,你到了临终前几年进入战备状态,连爱都要调伏,就是都摄六根了,你爱取都要同时调伏了。

那我们的建议是,初学者先从取下手,不取。因为你每一个取就会加强有,加强业力。你对人世间执着越少,你临终要往生越好处理,因为取它牵动有。那如果到晚年,六十岁以后,连爱也要调伏,因为你已经没有这个人事的因缘了,你连六根的爱都要收起来了。

这爱跟取两个,是切断的一个关键。就是十二因缘里面,你不能回到过去去切断你的无明跟行,你也不可能对今生的果报产生伤害。你伤害果报没有用,因为它是一个果报,果报没有好坏,它是无记。你也不可能从今生的业力下手,到了业力的时候来不及了,所以你只能够从今生的烦恼爱跟取下手。这是十二因缘的修学。

丑二、闻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我们解释一下。前面是大通智胜佛的转阿含时,转这个半字教,那么转法轮以后很多很多与会大众就成就出世的圣道了。

我们看,“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这个四谛十二因缘出离之道以后,有六百万亿那由他人,那由他就是亿,“以不受一切法故”,成就初果。不受一切法,蕅益大师说,就是断了三界的见惑,成就我空的真如。我不可得,当然就不受后有了,成就初果。

成就初果当然是第一个阶段,我们一般修行,其实按照经论来说,是先对治这个我,还不是对治烦恼。对治我,就是放弃主宰。你把这个我拿掉以后,证得我空,然后再对治烦恼,修不净观、无常观对治烦恼。它是先拔掉我见,然后再消除三界的思惑,贪瞋痴。从我空然后才开始对治思惑,就证得阿罗汉果,所以“而于诸漏,心得解脱”,就证得四果。然后进一步修学禅定,成就“三明六通八解脱”。

前面的解脱诸漏,叫做慧解脱。慧解脱,可能你是未到地定或者初禅,禅定很薄弱。为了要成就更多的神通三昧,你从初禅修到四禅,那你就不是一般的阿罗汉了,叫大阿罗汉了,就是俱解脱。有慧有定叫俱解脱。

这是第一时说法,总共四时。第二、第三、第四时说法的时候,共有“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也是因为修四谛十二因缘证得我空,不受一切法;然后从我空当中,来修不净观、苦谛观、无常观,就断了三界的思惑,“心得解脱”。

“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此以后僧宝成就。前面大通智胜佛是佛宝,佛陀出生以后他不是马上建立三宝,他先讲《华严经》,把大乘的根熟菩萨,包括凡位,包括初地菩萨都度了以后,开始讲《阿含经》。《阿含经》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三宝住世,就是成就僧宝,就是修四谛十二因缘成就僧宝。

这个四谛十二因缘,我解释一下。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记住菩萨也在里面。也就是说,前面我们讲<譬喻品>的时候,讲三界火宅,佛陀说离开这个火宅的门只有一道。就是说,不管你是羊车,是鹿车,还是牛车,这个三乘,它一定要从这道门出去,没有例外。

小主,

很多菩萨以为说,我是修佛道的,我不需要出三界。那你的观念就跟佛陀观念相违背了。羊车、鹿车、牛车三道车,都是同时从我空的门出去的,只是菩萨的法门更高。菩萨在观我空的时候,他不执着我空而已,他是不起法执。不起法执不表示没有法,他只是对法不执着,不是说他连我空都不修的,不是的。

也就是说,三乘共坐解脱床,不管你是修什么道,你只要了生死,你一定要经过我空这个关键,没有其他的门可以走。就是你想成佛,一定要放弃主宰;你想往生,也要放弃主宰。说,我修《法华经》,圆教!也是放弃主宰。只是你站在一心真如的角度,观我如梦如幻,结果还是放弃主宰。就是结果一样,方法巧妙不同,如此而已。

所以这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因为佛陀说,每一个人,不管你是修什么,离开三界只有一道门,那就是我空的真理。当然后面各自发挥,离开三界以后,菩萨跟声闻人那就各自发挥了,但是离开三界这一块,是三乘共修的,没有例外,除非你不想了生死。是这么个情况。

子二、转满字教法 分六:丑一、诸子出家;丑二、请转法轮;丑三、众人出家;丑四、受请讲经;丑五、说经时节;丑六、说已入定

我们看子二的转满字教法,讲大乘,讲中道。前面只讲空,这以下包括不空,讲空有无碍的中道实相,就是满字教。这地方有六段。

丑一、诸子出家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六王子在听完四谛十二因缘以后,就出家了。前面是说明,很多凡夫听到四谛十二因缘以后就证得我空或者是断了见思,成就阿罗汉,那么十六王子听了四谛十二因缘以后,他到底有什么受益呢?这以下说明,他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他的智慧,“诸根通利,智慧明了”。“诸根通利”,蕅益大师说这是六根清净位;“智慧明了”,这个是证得中道的智慧。六根清净位,相似即佛;智慧明了,是分证即佛。这是他的智慧。

第二个,他的福德力呢?“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诸位你看,离开三界以后,那三乘人是各凭本事了。你看这三部车在三界火宅里面目标一致,就是赶快往那个我空的门奔去,但是一旦离开三界的门以后,那就各自表现了。声闻人可能就是到涅盘寂静去了,那菩萨呢?离开三界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就是亲近十方诸佛。记住:你只要修菩萨乘的,离开三界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供养亲近十方诸佛,然后净修梵行。以这样子的福德智慧两种善根,追求无上菩提。

这个地方的阶位,我们讲一下。

蕅益大师说,十六王子听了四谛十二因缘以后,不但没有成就阿罗汉,而且怎么样?成就“诸根通利,智慧明了”,那等于是法身菩萨,所以他们应该是乘愿再来的。

诸位!大乘见道位是个关键。大乘见道位,就是初地,它的关键是怎么说呢?初地之前的菩萨叫做追求果报,初地以后,那就不是追求果报,那是开显自性了。你看,初地之前的菩萨重点在修清净心,就是心性跟空性的结合。到了初地以后,他的重点在菩提愿,在发愿。因为他开始怎么样呢?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了。他不是为自己着想,他要创造很多很多次的净土,去摄受跟他有缘的众生,而在每一次度化众生的因地跟果地当中,他不断地进步。

初地以后是开显自性,初地之前是追求果报,所以这个法身的初地是一个指标,大乘见道位。十六王子,看这个意思是法身菩萨示现,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是来护持大通智胜佛弘法的。

丑二、请转法轮

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十六王子在听完四谛十二因缘以后,就代大众请法。他说,世尊!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弟子已经成就,您老人家三宝已经成立了,有佛宝、有法宝、有僧宝,那现在您是时候该讲大乘了,“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追求如来知见,这是我们大家心中所忆念的,佛陀您老人家应该能够如实了知。

什么是如来知见?我们前面讲过,就是一心具足空假中三观的中道实相,这里等于是请这个大乘法。因为前面的弟子们听了四谛十二因缘是证得我空,成就阿罗汉,阿罗汉其实就是一个空性的涅盘,那基本的三界的安稳是解决了。但是现在要解决空性跟中道产生对接的问题了,所以十六王子要请大乘法,怎么样把空性转成中道实相,请转法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