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第65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406 字 16天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三十六面,我们看己四的“与之授记”。这一科是《法华经》的〈授记品〉,我们把这个“授记”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智者大师把我们从凡夫到成佛的修学分成两大部分,这当中是以初地做一个界标。就是在初地之前叫做缘修,因缘的缘;初地以后叫真修。

什么叫缘修呢?就是我们在初地之前,我们没办法开显真如的功德,所以我们只能怎么样?心外求法。我们要仰仗一种法的力量来摄受我们,所以佛陀开出了三乘的教法:声闻、缘觉、菩萨。我们透过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修学,慢慢地安住下来。所以,整个缘修的核心思想,智者大师说,我们在初地之前做什么事呢?就是从假入空,就是用空性来保护自己。因为这个三界火宅,我们凡夫修学,这个果报体叫内忧外患,不得安稳——外有生老病死的业力来干扰你,内有颠倒妄想,一天到晚打妄想,所以你那个身心世界是内外不安。所以你看,不管你修四谛也好,十二因缘也好,或者六度,其实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慢慢地把我们从一种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带回空性。

当然,空性有两种差别。

你看小乘的空性。你问小乘学者说,什么是空?他会告诉你,灭色取空。小乘的人认为,你不要告诉我三界是安稳的,只要你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你就是不安稳。所以,三界的空性,它的空是怎么安立?叫做“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小乘的学者认为,生死跟安稳是不两立的,你在三界投胎,你就不可能安稳。所以小乘的空性是不容许有任何因缘的造作,叫做“灭色取空”。

大乘的空性好一点,它叫“缘起性空”。说一切法因缘生,它没有真实性。你说业力干扰你,这句话其实也不完全对,因为业力没有真实性,你不攀缘它,它怎么会干扰你呢?那佛菩萨来到人世间,为什么业力不会干扰到他,这个火烧不到他呢?所以三界的果报是不真实的。就是说,你今天要跟它互动,它就干扰你;你要不互动,它就不干扰你。所以,它的干扰是建立在因缘。所以,缘起性空,它本身没有自性。所以这种空性就比较灵活一点,他能够容受妙有,他能够在空性当中修学六度、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也可以得到安稳。

总之,按照智者大师的规划,整个三乘的修学,表面上他行菩萨道,其实他重点在追求自己的安稳。声闻人也追求安稳,当然安稳的层次有不同。所以在初地之前的整个修学是从假入空,追求安稳。

但是到了初地,这个就是法华的思想。所以《法华经》是整个从缘修步入真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其实我们在初地之前,佛陀对知见的问题不要求,你就用凡夫的知见,你用有所得心,没关系。因为在初地之前,它的核心在法,你只要心中有法就好;你的知见对不对,问题不大,因为法会带动你。但是到了初地,那就不是法力的摄受了,那是你自己的真如本性要现前了。那叫一个真修,因为你的目的已经不是心外求法了。

也就是说,你不能只是追求安稳而已,你要追求菩提了,你开始要进入广大、深远的菩萨道。什么叫菩提?我们一般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其实真正初地以后的菩提叫做“庄严佛土,成熟众生”。就是说你要做两件事情,初地以后只做两件事:第一个,你要想办法创造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然后你在那个地方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相,你要以佛的色身在那个地方住世,所以你本身的福慧资粮要够;第二个,你要跟你有缘的众生结缘,要想办法把他们带到你的佛土来教化他们。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深远广大的菩萨道。

所以诸位!一个修行人,他从一种追求安稳,到了初地以后,他的修行策略几乎是完全改变,开始追求菩提。当然这些转换太大,尤其声闻人转换太大,这个时候必须要佛陀出世,来给他做一个保证,就是说,没事,你这样走是对的!必须佛陀的印证,给修行人一种保证跟信心。

所以,从一种三乘的追求安稳,所谓的权法,而入了实法的追求菩提,到中间初地现前的时候,佛陀基本上要出现,帮这个人授记。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你的修学内涵改变了,你未来的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庄严佛土,第二个成熟众生。

现在有个问题来了,就是对接的问题。我们过去用有所得的攀缘心修了很多的法,比方说有些人喜欢放生,他觉得放生可以让他安稳,他一做放生,他身心世界就非常的安稳,法喜充满。有些人喜欢做义工,他参加法会做义工就得到安稳。那没关系,各有各的安稳。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说,那既然从缘修到真修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以有所得心在法上修学得安稳,一个是以无所得心开显自性的功德,那么现在的对接,就是说,那我在因地的修学,布施、放生、做义工,还算不算?这个地方就是讲到对接问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接有两种:一种是理观的对接。理观的对接其实《法华经》讲很多,就是从空性对接到中道实相。这个地方我们在〈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都说明了,就是你要从向外攀缘空性,只要回光返照就对接了。

现在问题是事修的对接。事修对接的话,这个地方很重要的就是说,如果我们以前(在初地之前),缘修的时候的事修是随缘而做的,就是,大家都做我也做,那么这样子的随缘做的事修,到了初地就完全不算数了,就是福德力了。但如果你在初地之前的事修是依止善根力而不是善念,那可以对接。什么叫善根力?信解、观照、发愿。你在做的时候一定是有坚定的信仰、有坚定的愿力,我不管别人做不做,我就是要做!这是善根力。这种在初地之前依止信解、观照、发愿所做的事修,可以对接过去,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成佛。

我们待会会说明,就是阿罗汉们在因地的时候各有各的功德,有些功德是可以贯穿缘修、进入真修,影响他到后面的成熟众生、庄严佛土的,就是他依止善根力。

我们简单地把授记的概念做一个说明。这以下我们看附表第十六,就是补充讲表第二十九面。我们看附表十六〈授记品〉的释义。

首先我们先解释品目,什么叫“授记”?先解释这两个字。看经文。

一、解释品目

“授”者与也,“记”者,记别。即佛授与弟子,当来决定成佛之预言;所谓验识其宿因,分别当来果,名为“授记”。

“授”就是给与,“记”就是记别。那么什么叫“给与记别”呢?就是佛陀对于一个证入初地,这个时候还没有真正行菩萨道……就是说,他过去是追求安稳,现在要追求菩提,这个时候他的心态转变的时候,佛陀必须给他一个决定性的预言,他必须要做一些引导跟预言。当然只有佛陀有这种能力了。

也就是说,佛陀亲自授与弟子们当来决定成佛的预言。什么叫预言呢?这当中有两个内涵:第一个,验识其宿因;第二个,分别当来之果报。我们从一种有所得的缘修,进入到一种无所得的菩提,这个时候佛陀要指导他的因地。就是说,你未来要怎么修行,你要去亲近什么诸佛,你要怎么样修福修慧,你要用什么方式来广度众生,才能够有利于你所谓的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佛陀必须要指导,对他的因地做些指导。

第二个,佛陀对他的果报相,果相,要有一些预言。你成佛以后,你的佛号叫什么名字,你国土的依报、正报是怎么个情况的庄严,你的寿命有多长,你用什么样的佛法(用三乘还是你只讲大乘)来教化众生等等。佛陀必须要引导其因地,预言其果报,这个就是授记。以这样子来加强他的信心。

我们看整部〈授记品〉的要义。看经文。

二、经文要义

中根四人,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若蒙佛诚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别,则大欢喜。

本经明授记,凡有五类差别:

(一)通别记——通记者,佛为佛世或灭后,凡有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皆与授记作佛。别记者,如法说周后,授舍利弗记,譬说周后,授四大弟子记,因缘周后,授五百弟子记。

(二)三因记——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菩萨。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必得成佛。若了因记,三根声闻弟子,悟入佛之知见而得授记。

(三)迟速记——迟如声闻得记,速如龙女成佛。

(四)师弟记——师,即佛亲自授记。弟子授记,如常不轻菩萨,为四众授记。

(五)现未记——现在记,如本品。未来记,如化城喻品说未来弟子渐得成佛。

我们把这个〈授记品〉的要义做一个简单说明。

中根四人在听闻法说(就是〈方便品〉)跟譬说(就是〈譬喻品〉)等等两周说法以后,佛陀也正式地“开三显一”。我们知道,阿罗汉们从缘修,透过三乘的方便,安住空性、得到安稳,正式地回归到一佛乘的真如本性,会三归一,他已经知道、领解了,其实三乘一乘此心同。三乘的修学其实你的真如也在,只是我们没有去回光返照,我们去追求一种法力的摄受。其实你回光返照,三乘一乘同一念心性。经过领解、如来述成以后,在理论上当然自知作佛,但是时事未审,他对整个成佛的详细事相因缘还不能了解。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蒙佛陀的授记,说明他成佛的时间、他的国土名号,乃至于寿命、他成佛的近远,这些都能够说清楚,他能够增长信心,则心大欢喜。

所以“本经明授记,凡有五类差别”。其实佛陀的授记有五种的差别:

第一,通记跟别记。

什么叫通记呢?就是佛陀为佛在世或佛灭度后的众生,“凡有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作佛”。就是说,你听到《法华经》的某一个观念,或者某一个偈颂,你产生坚定的信解,你相信而且理解,甚至于产生一念的随喜,随顺欢喜,乃至于短暂的随喜,佛陀都会跟你授记。但这种授记不知道时间。就是说,你这个金刚种子种下去了,你总有一天会成佛。那只是一种概念,只是说明你究竟不退了,但是这个种子什么时候起现行就不好说了。所以这个通记是比较通于一切的人。任何人,你只要对《法华经》产生信解随喜,那么佛陀就说你这个人迟早要作佛的。这是通记,但是并没有针对某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