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是二零一七年《法华经》的课程研讨。我们针对现场的同学还有网络班同学的提问,汇整了三个大主题,其中包括十个小题来做研讨。这个研讨,我们是采取互动的方式。师父先把题目做一个扼要的说明,然后诸位可以提出问题再做深入的讨论,就是希望能够互动。
【学员问题】有关“诸法因缘生”及“万法唯是一心”的权实关系。
【师父答疑】这个主题就是说,“诸法因缘生”跟“万法唯是一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是整个<方便品>的核心思想。<方便品>的意思就是说,佛陀说法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个,从我们生命的现象来说法;第二个,从我们生命的本体来说法。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出世以后,面对无量无边的众生,他老人家在施设教法的时候,是从因缘先切入,就是“诸法因缘生”。因缘的意思就是说,佛陀是务实地面对我们的生命现象。当然,因缘观讲得最详细的就是唯识学。
唯识学的因缘观,它的解释就是“恒转如暴流”。诸位,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现在的我是由很多很多过去的我累积而成的。就是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过去,然后才有所谓的现在,现在的我也会创造未来的我,所以构成一种“恒转如暴流”的现象。
因缘观的意思就是,生命是恒常相续的,这个就是因缘观。佛陀面对现在的众生,他就必须考虑我们过去的生命经验,就是这个人过去生遇到什么样的善知识。他可能遇到是一个小乘的善知识,跟他开导涅盘的法,他接受了。或者他过去吃了很多的苦,他对痛苦极度地厌恶……也就是说,佛陀基本上不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而是站在众生的过去。你现在走到这个时候,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先随顺你的过去来施设教法。佛陀刚开始是这个态度。就是,这棵树已经长成这个样子了,你不能够硬把它扭动的,否则这棵树会断掉的。我们只能顺着这棵树的成长过程去做修正。佛陀刚开始就是这样子:先考虑你过去所造什么业,你都起些什么思想,你心中都有些什么希望,然后为你说法。
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它的好处就是容易上路,因为刚好是契你的机。就是说,佛陀先不求契理,因为这个理想太高,他不一定做得到,先契机。佛陀这样子施设五乘教法以后,很多人就很容易上去了。为什么?因为刚好跟他的需求相合。
佛陀一开始是从“诸法因缘生”安立了五乘教法。但是,这个因缘生有一个严重问题:刚开始,你会觉得——欸,刚好满足我的根性,我就喜欢这样的一种修行!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因缘生的问题就出现了,就是差别相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人跟人之间的差别,声闻、缘觉、菩萨的这种路线,大家距离越走越远。这个时候,佛弟子难免都会互相地接触,尤其是方等时,三乘人就聚集在一起了,就互相对比了。互相对比的结果,心中就有疑惑了:欸,我怎么这样子?他怎么这样子?
这样子就是过度的契机,它的好处就是容易上路,它的缺点就是每一个人都不圆满,各走各的路。因为因缘生,它只能够走单向的,他没办法圆融无碍。
所以,到某一种程度,佛陀就必须要调整他的路线了。佛陀不再讲诸法因缘生了,佛陀讲万法唯是一心。就是要大家再想一想:你从什么地方来?
诸位!当我们修五戒十善生天的时候,我们要想一个问题:这个天的果报是怎么来的?真的是因缘给你的吗?如果诸法因缘生,那这个事情就严重了,就非常严重了,众生的法界就没法改变了。为什么呢?从因缘角度来看人生,昨天的你创造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创造明天的你,那这样子下去,没有几个可以成佛的,只有少数可以成佛。谁一开始就遇到大乘佛法?谁一开始就有成佛的种性呢?我们来自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教育。所以,因缘生只能够强调辗转相续,顺着因缘下去那就很简单嘛,好的更好、坏的更糟!因缘生就是这样,它这个趋势就是这样。你过去生遇到好的老师,你就越来越好,辗转相续;你过去生遇到一个声闻的老师,你就越走越涅盘。诸法因缘生,没有回头路了。
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样子十法界只有少数人可以成佛了。佛陀必须要解决这个差别相的问题。所以佛陀说,诸位!其实诸法不是因缘生,因缘只是一个助缘;一切法是我们一念心性变现出来的。那这样子就很多人有希望了。原来,因缘只是一个假相,它是一种生灭造作的假相!也就是说,我不管你这个镜子的灰尘是什么颜色。诸位,我们无量劫来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镜子,但是长时间在六道轮回当中,每一个人的镜子上面有很多的灰尘。但不管你这个灰尘是什么形状,你形成的灰尘是一个人的形状、是一个阿罗汉的形状、是一个菩萨的形状,重点它是一个灰尘,它不是镜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法因缘生”只是讲到人生的表面,所以佛陀必须讲真话了:其实这些都是生灭的假相,都可以改变的。因为我们的本质是清净,本来是离一切相的,人生的本质是没有什么因缘不因缘。这样子,当我们把整个诸法因缘生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这些差别相就抹平了。原来生命可以重新塑造,不管你过去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菩萨,都可以重新调整。
所以,法华会上佛陀就开权显实,从“诸法因缘生”而谈到了“万法唯是一心”。我们已开始站到生命的核心来修行了,而不是站在生命的表层来修行。这个是《法华经》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从站在因缘的角度来修学、顺着我们过去的因缘走,而回归到真如本性,来重新出发。这样子讲,我们就知道这个因缘生跟万法唯是一心的关系,是一个表象跟本体的关系。
【学员问题】当我们学习了《法华经》,要如何将权法融入实法中,具体操作如何?
【师父答疑】权法融入实法,整个<方便品>,就是在讲这个观念,会权入实。所以,这个题目弄懂了,你<方便品>整个意思就懂了。
这个权法就是从因缘累积出来的功德,这些功德佛陀并没有反对。比方说你过去的因缘,你亲近的道场是一个人天乘的道场,喜欢做义工,喜欢做布施,喜欢做一些持戒等等,都没关系,总而言之你的资粮都可以成就的。但是你要做一个动作,请把你过去的、没有学《法华经》的资粮会归到一念心性。
怎么会归呢?这地方有三个重点,这个很重要!
第一个,你要会归心性,你要先建立你心中的心性,要发明一念心性。你心中没有心性,你往哪会归呢?我问你怎么个会归呢?会归一念心性,第一个,“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要把你的清净心找出来,离相清净。
我想我们从《法华经》的角度来看我们生命的相状,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最清楚了:我们的人生,是成也相状,败也相状。你看每一个人成功,他心中一定有相状。成功人士他如果心中没有一个相状来带动他,他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动力的。他为什么能够比一般人更努力?“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他一定有一个财富的相状、名声的相状,或者他为了眷属而努力。他今天心中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相状,他不可能产生那么大的前进动力的。你说,欸,我心中都没有相状。所以你很平凡,是吧?你“没有相状”表示你有很多相状,你只是“没有特定的相状”。
你看阿罗汉他为什么能够成就涅盘?阿罗汉不容易,他要息诸缘务,他思惟苦谛。如果没有一个涅盘的相状来支持他,他愿意这样做吗?菩萨为了布施,今天老虎在前面,老虎饥饿快死掉了,菩萨可以跳下去把身体喂它。他凭什么做这件事情?他凭什么说“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他心中是有相状,他有一种功德相。他想,我这个生命也就短短几十年,迟早得死,我就用我的身体去换这个功德!他心中没有相状,他做得到吗?
诸位!为什么说“成也相状”呢?我们不讲凡夫的相状,凡夫这种名闻利养就不说了。三乘人今天之所以能够达到一定的成果,阿罗汉、辟支佛乃至于权教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今天走到法华会上,心中各有各的专注的相状,一个涅盘的相状、功德的相状。所以说,前半段走的是“成也相状”。
但是,相状的操作如果没有建立在一念的清净心的基础,它就把你框住了,就是你这个人就定型了。所以为什么说“败也相状”?我们看佛陀,佛陀为什么于法自在?佛陀没有固定的相状,所以他能够变现一切的相状。“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凭什么说他能够自在,其他人不自在?因为佛陀一开始的心中,就建立在没有相状的基础来修行,所以他能够自在。
所以诸位!你修行的立足点很重要,就是第一个因地。你如果因地就是有相状,你这个人越走就越固定了,你就这个相状了,你没法改了。你自己做出一个相状,你自己跳进去!就像水,本来是没有相状,你把它往杯子一倒,哦,这个水有相状了,除非你把杯子拿掉。所以说,诸位,你学《法华经》以后,第一件事情,我不管你有什么过去,不管你是从什么道场而来,不管谁教过你什么,请你先把相状放下。否则这个成佛之道你就没法走了。先走出过去的相状,离一切相,找到你的真如本性,这是一个重新开始的生命。
当然,这个心性不是只有离一切相,它是清净心,它离相,但是还得要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还要什么?它有一种造作的功能。你说我没有相状,但是我的心很沉闷。那你这个叫做偏空闇证,你这个是闇钝相。所以你看那个怀让禅师,他开悟以后遇到六祖大师,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欸,这个清净心离相。六祖大师高人,还是继续问:“还有修证否?”他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可以!就是说,当你离相清净的时候,你还要看看你这个心有没有造作的功能。这个难就难在,它必须要离相清净,无所得;它还得无所不能,它要有功能。就是它是一种“相状拿掉,功能保存”。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果你这一念的离相清净的心找不到,后面咱们就不谈了,就没办法谈下去了。那你就是永远活在诸法因缘生,你就创造一个相状把自己给框住了。你过去生是人天种性,你今生还是人天种性。所以诸位!你今天要会归到所谓的会三归一,要走上佛道,要走上自在,第一个,不管这个相状以前帮过你,不管这个相状再怎么好,你现在是时候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