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12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6288 字 2天前

我们读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了,就像蕅益大师说的,诸位,你有没有觉得少掉什么东西?佛陀讲《华严经》,讲阿含经,讲方等经,讲般若经,然后入灭了,有没有少什么?是的,少说了《法华经》。对不对?蕅益大师说,这段经文,怎么《法华经》没讲就入灭了呢?蕅益大师说,诸位,本段经文是一个发起序。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讲《法华经》,那这怎么发起呢?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是吧?

就像禅宗说的,它是丢出一个疑情。就是说,佛陀放光现瑞,然后就开始雨花地动,大众欢喜,这个时候也显出了十法界的说法。但是《法华经》呢,略而不说。为什么?因为它当做一个伏笔,必须由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的互动,然后再激起佛陀出定说法。如果这个时候把《法华经》说出来,那就不是发起序了,那就正宗分了。发起序就是不能够把话一开始讲清楚,所以这个时候佛陀留了一个伏笔,就是讲完阿含、方等、般若就入灭。这个地方等于是留下伏笔,有伏笔才有后面的疑念。

丁三、疑念叙 分二

戊一、弥勒疑念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在他土六瑞看到了众生法界的业力,有的是用善根面对,有的是用烦恼爱取面对,就带动佛陀各种的说法。这个时候当然大众都看在眼里了,看在眼里就有两件事情发生:一个,弥勒菩萨产生疑念;第二个,大众产生疑念。

我们先看弥勒菩萨看到这件事是怎么想的。尔时弥勒菩萨他动了三个念头:

第一个,今天世尊现出种种神变的瑞相,他现出了此土、他土种种瑞相,这到底是什么因缘?佛陀不会白白地现出瑞相,一定是要透露什么信息。这第一个,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今佛世尊入于三昧,不可思议现稀有事”,那么我应该问谁?谁能够回答?因为佛陀入定了,当然问佛陀是最清楚了,但问题是这个时候谁也不敢去打扰他,因为他老人家入定了。那么入了定以后,这件事应该问谁呢?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子”,他老人家有一个特殊的功德,他曾经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所以文殊菩萨见多识广,因此“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先看看古德怎么说。古德认为弥勒菩萨的心中有“二疑一知”,两个疑惑、一个觉知。哪两个疑惑呢?第一个,佛陀为什么要现此瑞相?这第一个疑惑。第二个,我应该去问谁?这第二个疑惑。一知,他是觉知什么呢?这件事情我看来看去,佛陀既然入定了,也只有文殊菩萨可以问而已了,至少他是知道这件事的。这是古德的解释,一般的古德是这么说的。

但是,蕅益大师认为说,其实第二个跟第三个是互相抵消。你应当问谁?这是一个疑惑,结果他自己说可以问文殊菩萨,所以说第二个疑惑跟第三个觉知是刚好互相抵消。所以弥勒菩萨的疑惑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今者世尊为什么现此瑞相?他是一个疑惑而已。

诸位!这个关键在哪里,你知道吗?为什么在座的那么多人,除了文殊菩萨以外,每一个人都产生疑惑?你说入定、放光,其实很多菩萨都会这样做,但关键这个是佛陀入定、放光的。我们都知道,下位不知上位的境界。

比如说,有一天佛陀在说法的时候,舍利弗尊者没有在这个地方,舍利弗尊者在另外一个地方。佛陀说法说到一半的时候,他希望舍利弗尊者要来到现场,所以他请目犍连尊者去请舍利弗尊者过来。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力飞到舍利弗住的地方,舍利弗刚好在缝衣服。目犍连尊者说,佛陀希望你到他的现场去听法。舍利弗说,你先过去,我把东西收一收马上就过去。但目犍连尊者是希望说,是佛陀要你去,你应该跟我同时去。他就拉着舍利弗尊者的衣角,准备用神通力把他带过去。舍利弗尊者在缝衣服,他拿一根针就插在地下,结果目犍连尊者丝毫不能动摇他的身体。他说,你先去吧。目犍连尊者没办法,只好先回去了。结果目犍连尊者回到说法的地方,舍利弗已经在座了。当然目犍连很奇怪,我是神通第一的!就请问佛陀。佛陀说,舍利弗尊者所入的三昧的境界,不是你目犍连能够知道的。

所以,禅定也好,神通也好,关键是那一念心。初地现的禅定神通,跟二地现的禅定神通,跟佛陀现的禅定神通,那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所以,这个关键在哪里呢?这个禅定神通是佛陀入的。那所有人,自佛以下,当然是满头雾水了。虽然大家都会现禅定神通,但关键是佛陀入的,也就没有人知道了。

那么文殊菩萨为什么知道呢?我们看这段,弥勒菩萨的说话很有意思。他并没有说文殊菩萨知道,他说文殊菩萨因为曾经亲近供养过去诸佛,所以合理地推论,从他的生命经验,他应该是看过这件事情。也就是说,即便文殊菩萨,也只能够比量得知,他不能现量得知。他只是从他的生命经验去论述这件事情。因为这个是佛陀入的三昧,是没有人可以知道的。

这个是说明弥勒菩萨的疑念。

戊二、大众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看这个意思,弥勒菩萨还是疑惑比较少的。毕竟是等觉菩萨,面对佛陀的神通光明瑞相,他只有一个疑惑,就是这个神通之相到底是什么因缘?他起码知道要问文殊菩萨。其他的凡夫就两种疑惑了:第一个,怎么有这个瑞相?“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为什么有这个神通光明之相?第二个,应当问谁?

所以,按照蕅益大师的说法,弥勒菩萨只有一重疑惑;凡夫是两重疑惑,他连要问谁都不知道。弥勒菩萨的疑惑比较少,所以弥勒菩萨就起来代表大家发问。

丁四、发问叙 分二

戊一、长行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就在佛陀放光现瑞以后,大众当然就一头雾水了。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就有想法:第一个,他要“欲自决疑”。他一方面要“欲自决疑”,决断自己心中的疑惑,另一方面他也看到整个四众弟子大众也有同样的疑惑。所以他就自告奋勇站起来,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佛陀是什么因缘现出这个光明的瑞相、这种神通之相呢?这个神通有光明?第二个,光明当中现出了种种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弥勒菩萨表示大悲,所以他就代表众生请问;文殊菩萨表示大智,所以他能够为众生回答。这是表法的,一个大悲请问,一个大智回答。

不过,蕅益大师的意思是说,从这段发问来看,果然佛陀是有必要开显《法华经》了,因为大家问的方向基本是错误的。诸位你想,佛陀做了两个动作:第一个,佛陀释放光明,这第一个动作;第二个,在光明里面现出十法界的因果。这两个动作,对不对?一个是能变现的心,一个是所变现的境。诸位!你认为佛陀是要说,他的重点是能变现的光明,还是所变现的世界?你认为重点应该哪里?当然是能变现的心性嘛!十法界的因果,佛陀在《法华经》之前讲得很清楚了,只是没有开明说这因果是怎么来的,所以蕅益大师说其实佛陀的重点是在那一道光明。但是众生请问呢,问的是光明里面所现的十法界,所以这个方向有一点偏。那当然就是彼此做戏了。因为有所偏,才需要佛陀在正宗分方便品亲自宣说怎么就有这道光明;这道光明,在整个我们修因证果十法界,这一念心性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这样一个情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戊二、偈颂 分二

这以下把前面的此土、他土六瑞作一个重颂。重颂分两科,第一个看重颂的发问。发问当中也是分两科,先看此土六瑞。

己一、颂上问

庚一、问此土六瑞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当然,重颂跟长行它们各有开合。我们看重颂是怎么说的。

“文殊师利”,弥勒菩萨就请求文殊师利菩萨说,“导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在说法入定以后从眉间放光,这个光明普照东方万八千国土,而且现出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当时雨天曼陀罗花、曼殊沙花,而且空中充满了栴檀香气,大众内心突然间产生一种莫名的欢喜跟舒适。在这个因缘之下,大地变成了清净庄严,而且世界六种震动。四众弟子咸皆欢喜,身意快然,而且是得未曾有,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表示一种功德即将成就。

这个地方明显地有两种情况。我们看长行跟重颂,重颂里面少了说法跟入定,多了栴檀香气跟地皆庄严。没关系,我们可以开合。我们看看长行、看看重颂,把它合起来就清楚了。蕅益大师解释说,这个说法、入定,其实“导师” 这两个字代表佛陀,这里面的当机众是佛陀,所以这个佛陀就代表了说法、入定,也是可以。

庚二、问他土六瑞 分六

辛一、问六趣众生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