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陈红舞来信

依照气象部门预报,年底极有可能会有一场大雪降临人间。

大队部闻风而动,迅速下达通知,那声音好似洪钟大吕,在知青们的耳畔回响:

要求同志们鼓足干劲,加快手头工作的进度,如同与时间赛跑一般,务必要在大雪来临之前,圆满完成大队向公社申报的各项工作任务。

预计在年前的一个星期之内,青山大队所有工作都将按下暂停键,进入停工状态。

如此一来,知青们肩头的工作量便陡然间加重了许多。

他们每日中午那原本可以稍作休憩、放松身心的时间,被无情地削减,变得寥寥无几。

而每当日落西山,余晖渐渐消散,天边被染成一片火红与昏黄交织的瑰丽色彩时,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从田间地头或者劳作的岗位上缓缓归来,结束这一天漫长而艰辛的工作。

知青们的心中,还潜藏着另一份忧虑,如同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

他们深知,多休息一个星期,就意味着少了一个星期赚取工分的宝贵机会。

在这个以工分论英雄、定口粮的年代,工分的减少就如同生命线被悄然截断一部分。

到了分配口粮的时候,那少得可怜的工分换来的粮食,恐怕难以填满他们那饥肠辘辘的肚子。

稍有不慎,便可能真的陷入食不果腹的困境,只能在饥饿的边缘苦苦挣扎。

叶卫东与周学文虽说在食品站未雨绸缪,提前储备了一些粮食,可那些粮食相较于漫长的时光和未知的艰难,不过是杯水车薪,显得极为有限。

至于那些平日里看似不起眼的红薯和土豆,偶尔拿来充饥,倒也能解一时之需,可若是日复一日、长期将它们当作主食,那股单调乏味的感觉便会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很快就会让人对它们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厌恶之感,仿佛一看到它们,胃里就开始翻江倒海,想要呕吐。

叶卫东向夏光辉细细打听了一番。

口粮分配以家庭为单位,根据家庭人口数量确定基本口粮份额,再结合家庭工分总数计算出工分粮份额,两者相加即为家庭应得的口粮总量。

他们八位知青暂时算作一个家庭,每十个工分大约能分得一斤多大米。

由于一年中有不少农闲时候,一个全劳力一年下来,最多也只有两千个工分。

如此算来,如果提前一个星期休息,叶卫东竭尽全力大概也只能挣到 120 多个工分,换算下来,仅仅相当于20来斤大米。

而且,还要从中扣除掉初来乍到时发给他们的那 12 斤米。

更为棘手的是,农历正月本就是个充满节日氛围、放假频繁的月份,能赚取的工分更是寥寥无几。

等到农历二月,手中的口粮早已所剩无几,新的粮食如果不能到来,那该如何是好?

叶卫东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一家老小仅靠着一两个劳动力苦苦支撑的家庭画面。

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前行,那小小的一片自留地,种上些许红薯和蔬菜,便是他们全部的希望。

可随便哪一家都有着五六口人甚至更多,这些微薄的食物,真的能够像涓涓细流一般,滋润他们那干涸的生活,让他们填饱肚子,熬过一个个漫长的日夜吗?

一股浓烈如墨的担忧如同汹涌的波涛,涌上了叶卫东的心头。

如今,他身上的钱财已然所剩无几。

上次他已经给京城的家里写了信,隐晦提出了自己想要求得他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