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喜欢诗的青年读者特别多,你看西单十字路口东北角那堵墙上,贴了好多人的诗,基本上都是现代诗歌,都是自己写的诗,自己往上贴。
每天围观的人也特别多。”
季宇宁听了,他忽然想起前世,好像就是明年,京城那个自发的诗歌刊物,今天,就要出了。
他记得那帮朦胧诗人就是把这个油印的杂志到处乱贴,贴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西单路口那面墙上。
看来这个时代诗歌爱好者还真多,怪不得他有这么多来信呢。
“对了,小季,这儿又有一些报刊转载你诗歌的稿费单,还有不少电台节目使用你的那些诗的稿费单。他们全都寄到我们这儿来了。”
季宇宁眼睛一亮,又来钱了。
数了数,稿费单还不少。每张稿费单的金额都不大,但加起来估计也得有几十块钱了。
他把两袋子信挂在自行车后座的两边。又骑车去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编辑部。
前几天,他接到他的责编王朝银的电话,让他赶快抓紧时间来拿他的读者来信,说是已经快放不下了。而且陆陆续续的还在增加。
王朝银一见到他,就指着门边儿的两个大麻袋,说:
“这都是上礼拜,他们诗歌散文组拿过来的,让我给你打电话。你要再不来拿走,我们这儿,东西都没地儿放了。”
季宇宁一看,这俩麻袋,比他从诗刊拿过来的两个麻袋,明显还要再大一号。
“本来是三麻袋信,我怕你不好拿,我找两个大号的麻袋,又给你重新装了一下。”
“哎呀,我这刚从诗刊杂志社过来,刚从他们那儿拿过来两麻袋信,这怎么,怎么拿呀,这个。”
王朝银还不错,帮着他把两麻袋信扛下去,一看季宇宁车上那两麻袋,又马上回去,找了两根麻绳,把4个麻袋牢牢的绑在后车座上,一边俩儿。
看的旁边的季宇宁,那心中的佩服,就像长江水一样汹涌不绝。
“你骑车稍微慢点儿,好在这四大袋子信看着大,但其实不是特沉。”
季宇宁小心翼翼的慢慢往家里骑,他觉得他现在的形象,如果在车上再挂一杆秤,他就成了进城卖土特产的郊区农民了。
好在这一路上没出事儿,很多人骑车超过他以后,都会不自觉的回头瞅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