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稿是只有知名的作家才能够享有的待遇。如果你答应了人家杂志社的约稿,那到时候是要向人家交稿的。
他记得前世作家余华在写了很多年的短篇小说后,有一天他收到了几家杂志的约稿信,他就把杂志社的约稿信平铺在他父亲面前的桌子上,他爸问他什么意思。余华说这意味着你儿子真正出名了,是有名的作家了。
季宇宁在电话中赶紧允诺将会向上沪文艺投稿,不过他说自己也同时在写小说,已经有两篇小说被人民文学终审过稿,所以他也希望向上沪文艺投稿小说。
这当然让电话对面的茹主编更加高兴了。
季宇宁在通话中,也用沪上方言和对方沟通。他说他曾在苏省插过队,所以会说那一带一些地方的方言。
放下电话,季宇宁的心里仍然还有些激动。
他知道这位茹主编是谁了,这就是写百合花的那位女作家。这可是一位很有名的女作家。
来自前世的他自然也知道上沪文艺在文学界的地位。
上沪文艺的前身就是上沪文学,这家杂志创刊于1953年。1953年1月至1959年9月,刊名为文艺月报。1959年10月至1963年12月,改称上沪文学。1964年1月至1966年5月,与收获杂志合并,刊名为收获。后来上沪文艺一直有着‘小收获’之称。
所以,收获和上沪文学是属于同根并蒂,缘分深厚。
1977年10月,上沪文学在沪上老牌文学刊物中率先复刊,主编仍是那位巴老爷子。
彼时那十年的影响尚未肃清,上沪文学的编辑们认为旧的刊名仍然存在风险,反复讨论后定刊名为上沪文艺。
其复刊号上的发刊词称:“鼓励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提倡艺术上不同见解的自由争论。我们首先要求作者创作出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来。”
所以上沪文艺对于文学作品的宽容度还是很高的。
季宇宁记得,前世在1979年1月,上沪文艺又改回原名上沪文学,后来就一直沿用下去,直到季宇宁穿越的时候,也没有再改名。
就在季宇宁还在想着为上沪文艺投稿哪一篇小说的时候,上午的第2个电话又来了。
这次的电话是本市来的电话,是京城文艺打来的电话。
对方同样也是个上岁数的女同志,自称是京城文艺小说组的组长,叫周艳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