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其具体赏析:
首联:“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描绘了彭州山的雄伟壮观和秀美景色。峭壁与崆峒山相连,山峰聚集,翠色重叠,呈现出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既显其雄浑,又不失秀美。
颔联:“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鸟鸣声婉转悠扬,让人忍不住停下马来聆听;山林的景色宜人,能让人忘却世俗的纷扰和机心。此联以动衬静,体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与纯净之美,足以净化心灵。
颈联:“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描绘了山行途中的野趣。道路上不时有怪石突出,轻柔的藤萝偶尔会拂过行人的衣裳,生动地展现出山路的崎岖和自然的亲近感。
尾联上两句:“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笔锋一转,从赏景的愉悦转入到旅途的劳顿和思乡之情。路途遥远使诗人倍感漂泊之苦,年岁增长让归家之心愈发迫切,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尾联下两句:“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尽管有旅途的愁苦和对归家的渴望,诗人仍选择暂时沉浸于眼前岩峦的美景之中,不愿徒自嗟叹心情的不顺。展现出诗人虽处逆境,但仍力求超脱,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最后的“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以问句结尾,既是对未知旅程的期待,又流露出对能共赏美景伙伴的渴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韵悠长。
小主,
这首诗通过对山行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壮丽,更深刻反映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它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蕴深远的佳作。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不得不说在唐朝你要是不会写诗,你都不配被称为一个文人!全诗如下: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解读:
1. 首段出师(前八句):
战争背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发生在东北边境,将军离家出征去攻打残忍的边贼,烽火狼烟,战事紧急。
出征气势:“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写出了男子本来就看重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天子也格外赏赐,给予了出征的将军极高的荣耀和恩宠,这也为后文将领的轻敌埋下伏笔。接着“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描述了出征的场面,锣鼓震天、旌旗飘扬,军队浩浩荡荡地通过榆关,奔赴碣石山间,而校尉的紧急文书飞驰在浩瀚的沙漠,单于的猎火已经照亮了狼山,战争一触即发,气氛也逐渐紧张起来。
2. 战斗经过(中间八句):
战况惨烈:“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展现了边境地区的荒芜和萧条,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般难以抵挡,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生死未卜,而将领们却在营帐中欣赏美人歌舞,逍遥自在,深刻地揭露了军中将领和士兵之间的矛盾。
困境僵持:“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描绘了深秋时节,大漠中塞外的草已经枯萎,孤城在落日的余晖下,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烘托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则直接指出了将领因为受到皇帝的恩宠而常常轻敌,导致士兵们虽然竭尽全力,但仍未能解除敌人的包围。
3. 征人思妇(再八句):
思念之苦:“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们身披铁甲,长期守卫边疆,十分辛苦,而家中的妻子思念丈夫,泪水涟涟。“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进一步描写了城南的少妇思念丈夫,伤心欲绝,蓟北的征人陡然回首,思念家乡和亲人,他们相隔万里,难以相见。“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强调了边境地区遥远,环境恶劣,难以跨越,更加突出了征人和思妇的痛苦。
4. 死斗结局(末四句):
视死如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描写了战士们在战场上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他们视死如归,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功勋。
怀念良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感慨,现在的将领们不能像汉代的李广那样爱护士兵、英勇善战,表达了对古代良将的怀念,也再次点明了主题,对军中将领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反映了士兵的艰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批判了将领的骄奢轻敌和不恤士卒。
《东平路中遇大水》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全诗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