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若非完成以上的斋戒步骤,我便放弃制造。

用木匠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这或许便是在下制成的器物能被民众称赞巧夺天工的缘故罢。

哇,原来是这么有意思的小故事。

厉害了。

厉害了。

扑面而来文化内涵与底蕴啊!

而此时,旁白缓缓响起,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男性配音演员,拿捏好了语气,吐出沉稳的气息:

“两千年前,中华家的工匠们劳作一天后,点燃膻油灯,于竹简上刻下他们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科普与旁白一同食用,

观众们懂了。

这是两千年前的古老匠心!

老祖宗们借着膻油灯的微光,刻下智慧的结晶,真是令人感动!

……

画面继续推进。

这一次,观众随着镜头来到一千年前。

盛唐!

一片素帛缓缓铺开,唐人的书法绘行其上。

大唐的自信在素帛与书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右上方依旧是一段对古籍内容的旁注:

郴…州刺史王琚刻木为獭,沉于水中,取鱼引首而出。盖獭口中安饵,为转关,以石缒之则沉。鱼取其饵,关即发,口合则衔鱼,石发则浮出矣。

这段文言文出自武则天时期的古籍朝野佥载。

讲述的是一位唐代木匠,他能打造机关木獭,木獭造好后,往獭嘴放饵,鱼进入其中吃饵料时,獭嘴会立刻闭上,并且木獭里坠着的石头脱落,木獭由此带着捕获的鱼儿浮出水面……

看到弹幕解释,观众们情不自禁脑补出那具木獭。

能想出这种精妙设计,并且在一千年前就造了出来……

只有佩服二字了。

匠心,依旧是匠心!同时还有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想象力与科学实践能力。

画面再转,时间跳回现代,在人来人往的博物馆中,秦淮蹲在地上,时而抬头凝眉注视陈列的玉器,时而埋头奋笔疾书。

一页页密密麻麻的绘图与文字铺陈,积累成三百页厚厚的一本。

旁白将前三段画面连贯了起来:

“当代,也有一位刻苦的工匠坚持不懈的研究玉器,并写下了厚厚一本研究心得。

从两千年前的工匠到一千年前的工匠,再到现在……

两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加工机械在改变,审美在变迁,不变的是薪火相传的咫尺匠心。

泱泱五千年的大国工匠,阙盛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