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武周风云政潮变

洛阳镖局记 北苑之光 1146 字 1个月前

公元 683 年,唐高宗李治龙驭上宾,在大唐朝廷激起千层浪,原本潜藏于平静表象之下的权力暗流,瞬间汹涌澎湃,各方势力如饿狼争食,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角逐。

李治在位时,虽竭力维持着大唐的昌盛,然其晚年疾病缠身,精力不济,对朝政的掌控仿若手中流沙,不断流失。彼时,皇后武则天以其非凡的政治手腕和果敢的决断力,悄然在朝堂中编织起一张绵密的势力之网。她精心布局,将诸多亲信安插于要害职位。像许敬宗,身为礼部尚书,此人善于揣摩武则天心意,在朝堂之上,常为武则天的决策铺垫粉饰,每有朝议,他总能引经据典,将武则天欲推行之事说得冠冕堂皇,仿若天命所归,从而为武则天在文化礼仪层面掌控朝堂舆论立下汗马功劳。又如李义府,官拜中书侍郎,他工于心计,最擅阴谋诡计,常暗中搜集政敌的把柄,为武则天排除异己,手段狠辣决绝,令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对其忌惮三分。

李治驾崩后,武则天以太后之尊临朝摄政,朝廷的格局自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

在政治的核心舞台——宫廷朝堂之上,武则天雷厉风行地改组了决策中枢。往昔由皇帝和群臣共商国是的朝会,如今已变作以武则天为绝对核心的“太后御前会议”。每至朝会,武则天高坐于御座之上,目光威严,扫视群臣,其意见便是金科玉律,无人敢轻易置喙。她大力擢升武家子弟,武承嗣被委以礼部尚书重任,此人志得意满,常于朝堂之上颐指气使。一日朝会,讨论科举选士之事,武承嗣高声道:“本尚书以为,此次科举当着重选拔对太后忠心耿耿之士,方能保我大唐江山永固。”言罢,他目光挑衅地看向那些曾对武则天摄政心存疑虑的大臣,众人虽心中不忿,却只能默默低下头。武三思则入主兵部,手握重兵,威风凛凛。他常和麾下将领密谋于密室之中,“我等皆受太后隆恩,当为太后效死力,若有叛逆,定当全力剿灭。”其言语间满是对武则天的忠诚。

面对武家势力的急剧膨胀,李家宗室自是不甘坐以待毙。

越王李贞,性刚直,素有贤名,在宗室中威望颇高。他于封地内暗中紧锣密鼓地筹备力量,一日,他召集亲信于密室之中,面色凝重:“今武后专权,我李氏江山岌岌可危,诸君皆我大唐忠臣,当随我起兵,匡扶正统。”其言辞恳切,众人皆热血沸腾,齐声应诺。他又修书和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等宗室成员,信中写道:“兄等皆宗室血脉,岂容武氏篡夺江山?望速整军备,共举大事,恢复李唐神器。”信使穿梭于各地宗室封地之间,皆乔装改扮,以防被武家耳目察觉。

然武家对李家宗室的动向亦有所警觉。武则天下令,遣心腹密探暗中监视宗室动静。这些密探如鬼魅般潜伏于宗室封地周边,扮作货郎、农夫等各色人物。一日,一密探回宫禀报:“太后,越王李贞在封地内招募勇士,囤积粮草,似有不轨企图。”武则天闻报,凤眉微蹙,冷笑道:“哼,量他也翻不出本宫的手掌心。”旋即召集武家子弟及亲信大臣商议对策。

朝廷中的官员们,在这两大势力的夹缝中,如履薄冰,艰难求生。

宰相狄仁杰,心怀忠义,虽知道武则天权势滔天,但仍试图在保全自身的同时,维护李唐正统。他暗中和一些老臣联络,一日,在一偏僻小巷的宅院中,他和几位大臣低声密语:“武后之势虽盛,然李唐乃国之根基,我等不可全然倒向武氏,当寻机为李唐社稷谋求出路。”众人皆点头称是,然脸上皆有忧色,知道此举风险极大。而一些趋炎附势之徒,如苏味道,此人惯会见风使舵,常言:“但遵太后之命,方为保身之道。”他在朝堂上唯武则天马首是瞻,极尽谄媚之态,以求仕途顺遂。

在这风云变幻之际,民间亦是谣言四起。有传言称武则天乃上天神女降世,将为大唐开启新纪元;亦有流言说她是逆天篡位的妖妇,必遭天谴。这些谣言或于市井茶坊中由好事者口口相传,或写于匿名传单张贴于大街小巷,引得百姓们人心惶惶,议论纷纷。

京城之中,皇宫大内仿若一座压抑的囚笼。宫墙高耸,守卫森严,禁卫军将士们日夜巡逻,铠甲碰撞之声在寂静的夜里回荡,令人胆寒。皇宫内的太监宫女们皆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触怒了武则天。朝堂之上,往日的热闹喧嚣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官员们上朝时,皆低眉顺眼,大气不敢出,公文的处理亦变得拖沓缓慢,因众人皆恐卷入政治旋涡,引火烧身。

文化领域,武则天为巩固其统治,大力推崇佛教。她下诏修建宏伟的佛教寺庙,如洛阳的白马寺,征调无数工匠民夫。在寺庙修建工地,监工们挥舞着皮鞭,呵斥着劳作的百姓:“都快些干活,此乃太后旨意,修建寺庙供奉佛祖,保佑我大唐昌盛。”而在宫中,武则天常召高僧入宫讲经说法,她静坐于佛堂之中,闭目聆听,似在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经济方面,因朝廷动荡不安,长安城内,往日繁华的东西两市,如今店铺关门者众多,街道上行人寥寥。一位丝绸商人哀叹道:“今朝廷纷争不断,道路不宁,货物难以运输销售,这生意怕是要做不下去了。”农业生产亦陷入困境,农民们望着荒芜的田地,无奈叹息。赋税征收混乱无序,地方官员们为讨好武则天或武家子弟,随意增加赋税,百姓苦不堪言。

外交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亦蠢蠢欲动。吐蕃赞普听闻大唐内乱,对大臣们说道:“大唐如今主少国疑,武后摄政,内部纷争不断,此乃天赐良机,我吐蕃当整军备战,相机而动。”契丹可汗亦在王庭中召集勇士,厉声道:“大唐已不复昔日强盛,我等可南下掠夺,扩充疆土。”大唐的外交使者们在各国遭受冷遇和刁难,他们虽竭力维护大唐尊严,然面对国内的政治乱局,亦是有心无力。

这一场朝廷的风云变幻,恰似一场猛烈的风暴,席卷了大唐的每一寸土地,各方人物在这场风暴中挣扎、抉择,而大唐的命运,亦在这重重迷雾和惊涛骇浪中,飘摇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