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仅仅生活了一年,盛忠远从最开始的忐忑彷徨,到接受融入京都的氛围,最后被慢慢同化。
当思想逐渐开放,变得智慧,他便越来越觉得他不回家才是对的。
刚来京都两个月时,他们和宋团长慢慢地有些熟悉了,盛忠远看宋团长家就两个女儿,便打趣地问,“宋团长家什么时候再添个儿子,我等着给您家上礼。”
这话放在村里纯粹是个玩笑和祝愿,盛忠远没意识到不对,可宋团长夫妻俩却收了笑容,解释道:“两个孩子足够了,再多一个太闹腾,也养不起。”
宋团长家这条件怎么会养不起孩子,是不是在跟他说客气话?
盛忠远脑子没转过来,还想再说什么,何秀英连忙在后面拉住了他的胳膊,佯装责怪道:
“好了,你别羡慕人家日子舒服,故意给人挖坑,宋团长家两个孩子正好,清闲松快,哪像咱们家这么闹腾,养五个孩子的日子多苦你是全忘了。”
“那、那也是,孩子多了养不起。”盛忠远反应过来不对劲儿,表情讪讪地附和一句。
宋团长夫妻俩为人宽容大方,倒是没计较盛忠远这次的冒犯。
等回了家,媳妇儿劈头盖脸骂了他一顿,盛忠远才后知后觉,宋团长家是压根儿就不想多要个儿子。
这跟盛棠村,跟他家乡附近十几个村子的观念都不一样,瞬间冲击了他根深蒂固了几十年的想法。
村里没人不要男孩,如果有哪个人家生不出儿子,男人女人都会遭外人耻笑,脸上没光。
没本事哟,以后没人养老咯,家里没劳动力,血脉断了,没人摔盆子送葬……
谁遭得住那样的轻视和恶意的玩笑呢?
于是人人都追求生儿子,只有生了儿子,才能证明夫妻俩有本事,脊梁才能挺起来。
他们村里的风气还算好……
盛忠远在心里勉强地为自个儿的村子辩驳,他们村和其他村相似,有把女孩儿扔到路边不管,用手捂死,或者大冬天冻死的,这是农村里的风气。
孩子多了养不活,觉得女孩儿没大用,便扔了或者杀了,继续生儿子。
他们屋后的人家前几年便生了个女孩儿,是在大雪天,跟他家岁岁是前后脚来到这世上的,那是个好孩子,可人家不要,半夜扔在门前冻着,过了一会儿见没死,又泼了一盆冷水上去。
秀英说她半夜听到猫叫唤,他还怪媳妇儿说梦话,后来才知道是孩子在哭,秀英知道以后身体便不舒服,当天就早产了,生了岁岁。
盛忠远想起这事儿也后悔,那天要是出去看一眼,将那孩子拾回来,到时候跟岁岁一起吃奶,起码有条命活,秀英也就不一定会早产。
他们养不起,可是能把那女孩送到好人家里养。
起码还有条命活。
盛忠远说盛棠村还算好的,是因为村里有昧良心的人家,但也有些人家喜欢女孩,怜惜那是条小生命,遇见了将死的女孩儿,会捡回自家里养着。
后屋那家人如果不想要女孩儿,那把孩子送人便是,多费些口舌和功夫去找,也能找到好人家。
以前没多少空闲想七想八,也被那股怪异的风气同化着,盛忠远只懂得沉默与顺从,现在看到大城市里的人爱惜女孩儿,他才开始思考,村里的做法是不是错了,是大错特错的。
那样藐视人命,怎么能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能做出的事情?
想起爹娘也曾做过这样的事情,盛忠远的心里愈发的惊骇和排斥,从前的他竟然默默地接受着那样可怖的教育,却一直没能清醒。
直到来了京都,看见宋团长夫妻俩爱女如命,视女儿为珍宝,他才恍惚意识到自己与城市人的区别不止在衣着、家境上,更在这思想上,他的思想太落后,太封建,也太轻慢生命。
好在之前差点妻离子散的经历让他学会了反省和知错就改,既然思想落伍,那他就学习城里人的先进思想,和他们看齐,也当个先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