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硝烟散去

京城的暖阳依旧洒在朱红宫墙、青瓦街巷,百姓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可这祥和之下,朝堂众人却怀揣着如履薄冰的谨慎。刚从一场场风波里脱身,还未及长舒一口气,新的阴云已在天际聚集。

边疆硝烟方散,捷报墨迹未干,可皇子不敢有丝毫懈怠,持续派出斥候深入荒漠、草原探听消息。一日,斥候快马加鞭赶回营地,神色慌张地呈上密报:那股贼心不死的北方势力与西域番邦见迂回突袭不成,竟打起了“攻心”算盘。他们暗中豢养了一批能言善辩、深谙中原文化的谋士,伪装成商旅混入边境城镇,在酒肆、茶馆肆意散播谣言,言说朝廷连年征战,苛捐杂税繁多,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又蛊惑人心,称边境开放互市实则是朝廷卖国求安,引得不少淳朴边民心生惶惑,对朝廷政令渐生抵触。

消息传至京城,朝堂震怒。南妘莲深知舆论若失控,边疆防线再坚固也无用,当下命礼部紧急编撰辟谣文册,详述朝廷减税惠农之举、边境互市为促繁荣的深意;选派口齿伶俐、精通番邦语言的官员奔赴边境,于集市、村落公开宣讲,澄清事实;还责令当地驻军协助维持治安,缉拿造谣者。与此同时,皇子在边境组织“军民一家亲”活动,邀请百姓观摩军队操练,展示保家卫国决心,分发朝廷救济物资,用实际行动赢回民心。

科举考场刚恢复清明,学界却又起波澜。民间兴起诸多“私立书院”,打着“精英教学”名号,高价收纳权贵子弟,传授些投机钻营、阿谀奉承之术;更有甚者,与朝中个别妄图结党营私的官员勾结,将这些“学院”当作培养势力的温床,向官场输送心腹。寒门学子苦读数载,却因无钱无势,被这些“学院”门生排挤在晋升之路外,学术公平岌岌可危。

南妘莲迅速反应,责令礼部、吏部联合彻查私立书院资质,关停一批无办学许可、误人子弟的学院;翰林院牵头制定全国统一教学大纲,无论公立、私立书院,皆需依此授课;推行“学官轮换督学制”,定期派遣朝中官员巡查书院,监督教学品质;增设寒门学子奖学金,广纳贤才,一时间,学界歪风渐止。

国内经济稍有回暖,邻邦的刁难却花样翻新。他们眼见贸易制裁无果,竟使出“货币倾销”手段,大量贬值本国货币,致使中原出口货物价格暴跌,工坊利润被严重压缩;同时暗中收购中原金银,造成国内银钱市场动荡,物价起伏剧烈,百姓叫苦不迭。

户部一众智囊团日夜研讨应对之策,南妘莲拍板决定:一方面,由国家钱庄牵头,联合各地富商巨贾,囤积足量金银,稳定国内货币市场;另一方面,工坊加速产品升级转型,主打高端、定制化商品,避开低价竞争泥潭;海关则严查货币外流,打击非法兑换交易;外交使团再度出使邻邦,严词警告其恶意经济手段,以加征关税、断绝贸易往来相威胁,多管齐下,力求破局。

后宫之中,风波再起。萧思蓉偶然发现御膳房食材采购账目有异,细查之下,竟是有太监与宫外商贩勾结,以次充好、虚报价格,中饱私囊;更可怕的是,部分变质食材混入御膳,危及皇室安危。萧思蓉雷霆震怒,当即严惩涉事太监、商贩,斩立决以儆效尤;随后建立食材“双人查验、三方监督”制度,从采购源头、入宫查验到下厨烹饪,层层把关;安排太医定期巡查御膳房,查验食材安全,后宫膳食才重回正轨。

沿海渔业刚有起色,却逢“海盗肆虐”危机。海外流民、落魄海贼勾结,组成庞大海盗团伙,趁渔民出海作业,劫掠船只、抢夺渔获,甚至绑架渔民索要赎金,沿海贸易几近瘫痪。渔民们胆战心惊,不敢远航,往昔热闹的码头一片死寂。

朝廷紧急抽调水军精锐,组建“剿海先锋营”,配以新式战船、火炮,巡防海域;在沿海渔村修筑了望塔、烽火台,构建预警网络,一有海盗踪迹,即刻传讯;同时招安部分有招安意愿的海盗,令其戴罪立功,凭借对海盗习性、藏身之处的熟悉,协助官军围剿。萧思蓉还在宫中设坛祈福,安抚沿海百姓惶恐之心,鼓舞士气。

朝堂之上,资源分配矛盾刚因“弹性调配制”缓和,却又因救灾物资分配不均引发纷争。不同灾区官员各执一词,皆称本地灾情最重、需求最急,互不相让;地方与京城物资储备库间转运流程繁琐,致使救援拖沓,灾民怨言载道。

南妘莲当机立断,成立“救灾统筹署”,选派公正干练大臣主事,实地勘察灾情,依受灾程度精准分配物资;精简物资转运流程,开辟“绿色通道”,确保物资第一时间送达;公开救灾账目明细,接受全民监督,杜绝贪腐克扣。经此整顿,救灾行动高效推进。

历经数月苦战,边境舆论逆转,百姓一心向国;学界重归正道,人才辈出;经济市场企稳,工坊订单不断;后宫安稳,御膳无忧;沿海海盗剿灭大半,贸易复苏;救灾精准及时,灾民安置妥当。

萧思蓉与南妘莲并肩站在宫城高处,望着山河壮丽,心中五味杂陈。过往每场危机都是烈火,淬炼着这国家、这朝堂;每一次突围都是誓言,守护着山河百姓。前路莫测,可她们目光坚定,手中紧攥着与群臣百姓共绘的蓝图,无惧惊涛骇浪,再度启程,向着昌盛彼岸稳稳前行,去镌刻下一段传奇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