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军节度使——第十六章:国之根本(5)

北唐 蚕室废人 2566 字 1个月前

不料李文革微微笑了笑,道:“上得战场,拿得住枪,口中有唾,便是好兵!”

这不是自己地观点,作为一个很幸运早一百多年穿越了的剽窃者,李文革心中暗自对岳飞同志说了句对不起。

柴荣却未曾料到李文革的答案竟然如此简单,他不解地道:“上得战场,拿得住枪,这些荣都能理会,口中有唾却又是何意?这和是否好兵有何干连。”

李文革从容答道:“君侯没当过小兵,战场之上,死伤最重的往往便是新兵,这其实并非因为新兵的武艺比老兵要好,也不是新兵没有老兵聪明,而是因为新兵在战场上太过紧张。君侯知道,人一紧张,口中就会发干,喉咙也会发紧,说话的声音都会变得嘶哑。甚至有的人极度紧张之下

大呼却发不出一丝声音,脑子里拼命想着拔腿狂奔,动两条腿,越想快跑越跑不快。这便是新兵,老兵经历过战事,经验丰富,即便是面对着血肉横飞的肉搏场面,老兵也能相对从容,该跑动跑动,该厮杀厮杀,耳朵里能够听得进命令,虽然这差别平日不大,到了战场上却是生死之别。因此口中有唾无唾,是分辨新兵老兵的绝好办法。一般老兵便是在白刃冲锋身边袍泽不断倒下之际仍然可以从容冲锋,他们甚至能够分辨哪些箭矢兵刃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哪些却不能,有些经验丰富的甚至可以在乱刀从中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规避伤害。末将军中便有几个这样的老兵,他们每次一战下来都是遍体鳞伤浑身是血。然则最后医士给他疗伤却发现均是皮肉伤,不到两三天功夫,他便又生龙活虎了,反倒是许多受伤比他少地弟兄伤重得多,有得要休息疗养两三个月,有的甚至便残废了……”

柴荣听得神动心摇,不由道:“这样的老兵,实在是军中瑰宝!”

“正是!”李文革答道,“其实老兵上了战场也会紧张。只不过相对新兵轻一些,能够口中有唾不发干的,已经是个中翘楚了,这样的兵。当然算好兵。最近这批新兵虽然不是末将亲自编练的,但是末将敢断言,这批人当中没有一个能够做得到掌得住枪口中有唾这两件事,因此末将说。这些兵还远不能算是好兵……”

柴荣怔怔看了李文革半晌,方才幽幽轻叹道:“如今才知大将军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由九品队头成为一方藩镇,实非侥幸。河间王兵法,关陇治兵的渊源。果然非同小可……”

李文革暗道一声惭愧,这些东西原本和李孝恭以及关中李家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自己既然在皇帝面前认了这个门。便只能将这些东西都归功于前人了。

他笑着对柴荣道:“贞观年间和永徽年间开边。虽然主力都是半农半军的府兵。但是历次出战征发的大都是关中之兵,这些农兵都是武德年间从关中一直杀到河北和岭南地百战之士。故此几乎个个都是军中翘楚。先后灭突厥、吐谷浑、高昌诸国,几乎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便是在大非川,高原之上气候恶劣,人马连喘气都困难,各种病症疫情肆虐,唐军仍然战无不克。贞观十五年诺真水一战,英公麾下仅步骑六千,其中中国之兵不过四千,甫一开战马匹全部被射死,如此开局不利,四千汉兵持矛迎着箭雨冲上去,几乎片刻光景薛虏便溃不成军,阵斩五千级,俘虏将近五万。其实当年薛延陀之悍,未必便逊于今日的契丹党项,只不过他们对上的都是经过二十余年征战剩余下来的百战菁华,自然无法与之相抗!”

柴荣熟读史书,对李文革说地这些自然都是了如指掌的,不过他毕竟不是职业糖粉,对当年唐军的战绩做过深入分析研究,因此依然听得呆了,随即赞叹道:“原来如此,父皇也曾和我论说及太宗皇帝的英武神明,也曾论说过万邦来朝地大唐盛世,然则于军事却也不曾说得如此明白透彻。”

随即他问道:“既然说及太宗朝,毕竟是大将军本宗,太原还有一事要请教大将军,还望大将军不要藏私,倾囊以教……”

李文革笑着亲自接过骆一娘端上来的茶汤,为柴荣奉茶,口中道:“君侯只管讲,文革是个粗人,只要是知道的,断无讳言的道理!”

柴荣道:“太宗皇帝贞观十九年伐高丽,为何最终功败垂成?难道那时候武德老兵都死得七七八八了不成?”

这一问顿时问到了李文革地痒处,他故意沉吟了一下,一面整理着思路一面缓缓开口道:“君侯这一问其实文革幼年也曾有过,然则翻过一些图志之后便释然了。”

他缓缓问道:“君侯可曾反过来想此事?为何太宗英明武勇,却折戟于辽东,而高宗名为暗弱,却数战而定高丽百济,设乐浪、熊津、鸡林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