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活着有时更需要勇气

大汉永存 朕不帅 2372 字 16天前

刘瀚慢慢走出宫殿,抬头看见夜空,星星很亮,他终究是明白了,汉武帝是帝王,是政客。

李陵败亡,那是必然的,后面他被追击这个消息汉军肯定早就收到了,汉长城拥有完备的烽燧警讯系统,通常是一处有警,则处处支援,以免胡骑长驱直入。

匈奴这么多大军在居延塞外百里处徘徊了数日,这怎么可能不被汉边防军发现?

当时长城的烽火应该早已燃遍了河西,但很显然汉军并没有接到出塞救援李陵的命令,这是为什么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为汉武帝压根就是想让李陵“死战”,或者说“战死”。

可以想象,如果李陵持此骄人战绩威风八面的杀回塞内,那么当初汉武帝多次重用大舅子李广利岂不成了一个大笑话?

这对汉武帝的英明决策简直是种侮辱与挑衅,是赤裸裸的打他的脸,所以李陵必须死。

不过作为雄才伟略又极好面子的汉武大帝,他当然不会像李广利那样明目张胆的干坏事儿,按兵不动借刀杀人,这才是厚黑政客之最高境界。

当然,里面不乏有李广利、路博德、公孙敖的小心思,一个后辈如此耀眼,那衬托他们多么平凡?

霍去病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更何况有一个刘瀚压着他们,再出一个,那谁受得了?他们的光芒只会被掩盖得无比暗淡。

想明白的刘瀚感觉有些冷,也有些失望,人总是自私的,大汉目前的将领纵然爱国,可只是出于对君王的忠诚,他们打仗更多的想要光宗耀祖,荣华富贵,裂土封侯……

他们更多的是为了钱、权、名望打仗,为了这些拼搏,而不是信仰……

或许有把大汉和百姓放在第一位的大汉将军,但不多。

这也不怪他们,人性是自私的,信仰是要经过血与火的淬炼的,是要一代代人传承培养的……

他终究没有再次上奏章了,只是待在家中,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果然,十日之后,李陵被匈奴大军围困,一路南撤退,危在旦夕的消息传过来了。

未央宫,尚书房内,几个人小声的议论起来。

“如今李陵被八万大军围困,怎么禀报给陛下?”

“还是让霍光去吧,自从韩嫣外放之后,陛下越来越信任霍光了,还让他执掌尚书房。”

“对呀,你看他多谨慎,每一次步子大小,落脚的位置都丝毫没有变,他这样小心翼翼的,跟他哥哥霍去病的作风完全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

“我看还是把大司马叫过来吧。”

“你这不是火上浇油吗?大司马说想出征,接应李陵,陛下不让,说派些人去,陛下同意,可人呢?一个人都没有,大司马总是有先见之明,陛下弃之不用,偏偏用李广利……”

“好啦,好啦,别说这些了,这是我们能说的事情?”

……

西汉初期,尚书为少府的属官,居于宫禁之内,为宦皇帝者,无秩级,掌管宫中文书的传递和保管。

汉武帝时,为削弱丞相权力,组建内朝,尚书渐居于核心地位,霍光最开始干的就是这个,也是从霍光开始,凡掌权重臣常要兼领尚书事。

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在尚书之下分设五曹。东汉光武帝时,设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秩为千石。

后面,尚书台权力极重,掌收纳章奏,传达诏令,参预军国大政的决策,总领全国政务,并有纠察、举劾百官之权,实际上成了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三公和九卿只是受命办事,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后面影响大汉之后几百年的三省六部制度中的尚书省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在隋唐时期可以说是极为耀眼,后世的制度大多是在这些上面删删减减,或者分权。

隋唐时期的三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分别为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的权力很大,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一,统辖六部及六部以下的二十四司,最高长官为尚书令,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国务院,不同的是,它所执行的政令都是由皇帝和朝中大臣们商议出来的,甚至有些干脆就是皇帝一个人下达的命令,并非是全国百姓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