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壬辰倭乱(22)第二次平壤之战(下)(5K)

备前宰相 日月合明 2796 字 25天前

还真有这样的意义,牡丹峰是平壤北侧的山峰,边上就是绫罗岛。

在朝鲜水军封锁大同江的当下,日军若想退走只能通过绫罗岛回到南岸,而牡丹峰居高临下,可以直接掐断日军退路。

听闻牡丹峰得而复失,李如松大怒,下令吴惟忠、查大受再攻牡丹峰。

前一次攻山将山上的森林植被烧没,现在的牡丹峰光秃秃的,明军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攻山方式,纯靠人力攻打。

然而日军似乎守出了一些心得,使得两人久攻牡丹峰不下,甚至军队出现了不稳的迹象。

平壤中城的攻城战相比外城更加残酷,明军没有了大炮的帮助,只能与日军展开了最原始的登城作战。

好不容易付出了千余人的代价这才拿下中城,日军有退到城内练光亭驻守。

这里是日军最后的据点,是平壤城内的一处石山,背后就是日军最后的城门大同门。

早在明军到来之前,日军就利用城内的建筑物石块垒出了一座石头城,如今便是利用这座石头城驻守。

日军为了活命爆发出了极强的战斗力,明军攻至傍晚练光亭依旧不能拿下。李如松知道士兵苦战一日早就人困马乏,无奈只能暂时下令退兵,准备明日再战。

苦战一日的小西行长和松浦镇信清点士卒之后发现城内只有数千兵力,去掉宗义智带去牡丹峰的兵力,整个第一军团余下不足8000人,战损过半。

再加上援军迟迟不至,然他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他与松浦镇信商议道“援兵不至,今以至此,岂得击走明之兵乎?今与徒死,不如先逃。”

很显然松浦镇信也不愿意死在这里,经过一日的苦战日军早已战损过半,全凭一口气硬撑着。大量的铁炮、弹丸、火药早已遗落损毁,身边的粮食已经不足3000石,平壤城已经不足为守。

明日若是明军再次来攻,日军必定是覆灭无疑的。

两人商议一番之后决定36计走位上计,当天深夜便带着军士从大同门出逃走。

原本他们想要沿着平壤城走到牡丹峰,经过绫罗岛渡过大同江。

但是有些早就丧胆的士卒,不服从约束直接从大同门出去后直接向着大同江东岸跑去,最后跑到了大同江的江面上。

允许是小西行长命不该绝,今日大同江江面居然结冰,人可以直接在上面坦然行走。

更多的士卒见到这种情况,更是一窝蜂的向大同江奔去,毕竟若是可以从容的渡江,又有谁愿意绕过敌兵占据的长亲门,经绫罗岛渡江呢?

日军夜晚的逃跑的动静有些大,李如松从睡梦中被亲兵唤醒,来到平壤城头发现大批的日军居然已经渡过河去,对岸的曹好益所帅的水兵和义兵已经被杀退。

他惊讶于昨日还是滔滔江水的大同江居然是在一夜之间冻住,感慨这是老天要放日军离开,因此当有麾下想要踩着冰面追击的时候都被他叫停。

当然李如松叫停追兵不是没有理由的,他在城头看得真切,冰面并不结实,有一部分日军就因为冰面承载不住重量跌入大同江水中被活活淹死。

如今明军已经拿下平壤,没有必要再付出无谓的牺牲。

小西行长退走之后不久,牡丹峰上的宗义智也收到消息,带着军势经由绫罗岛退直东岸。

至此第二次平壤之役战罢,明军战后检索首级得6000余级,烧死的尸体约5000余人,昨夜夜逃大同江溺亡者千余人。

根据这样的记录,日军应该只有数千人遁逃,但是小西行长到黄州收拢败军之后,依旧有9000余人,实际战损4000人左右。

这就是说昨夜溺亡大同江的人最多数百人,那么明军的斩获和日军的首级数量就对不上了。

要知道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过去一直是日军征讨朝鲜的先锋,多次战斗之后余兵不过1万3000人左右,可是眼下余兵8000+明军斩获超过2万人。

就算算上3000仆从军依旧有数千人的差距,可见明军又在平壤城内杀良冒功了。

余日军的战损相对应的,是明军的战损。

战后插计各营,阵亡官丁1575人,阵伤官军2185人,阵中被射死骡马722匹,实际上是与日军死伤相当的。

换算一下平壤之战直接让明军主力损失1/15,而前面还有数百座朝鲜城池等着收复。

这样的伤亡比例显然是李如松不愿意接受的,也难怪后来李如松对柳成龙说道“我兵为救活尔等,死伤三千余人。”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