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属于大明的环球航行(4k)

郑和下西洋的远航背景,并不存在开荒与掠夺的情况,主要是以国与国之间的礼节性交往为主。也正是因为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与这一次徐达带领的大舰队航行路线,是截然不同的。

郑和下西洋是从应天府抵达海边之后,一路以往南、往西这两个方向为主,这是因为当时大明王朝所掌握的信息,这些区域是存在众多国家的,因此,目的性也比较强。

而徐达的这一次远航探险,则是从莱州府出发,穿越东瀛,一路往东。

目的性同样很强。

对于学生们是为了验证大地方圆的问题,而对于朱元璋和徐达来说,则是为了确定世界地图上画着的那块大陆是否真的存在。

大明的这一次远洋航行,在朝堂上,同样引起了一片热议。

即便如今距离徐达他们出海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可热度依旧没有减少。

中书省,左丞相屋子。

涂杰拿着一塌公文走了进来,小心放到胡惟庸身前的桌子后,开口道:“义父,则是工部递上来的最新公文。”

胡惟庸并未抬头,继续伏案工作。

“还有什么事吗?”胡惟庸见涂杰没走,于是开口问道。

涂杰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道:“义父,这几天满朝文武,不应该说就连整个京城街头巷尾都在讨论中山王这一次出海远洋的事情。”

“义父,你说中山王他们真的能够走到大地的尽头吗?”

因为直到现在,杨宪送给朱元璋的那份世界地图,还是朝廷最高机密。

因此这支远洋舰队,朝廷对外宣传的还是帮助那些学生们去验证天圆地方这件事。

胡惟庸听涂杰这么说,冷笑一声,放下手中的公文,抬起头看了涂杰一眼,开口道:“这大地的尽头,岂是说走,就能走到的。”

“有可能,咱们这一辈子都无法再见到中山王了。”

胡惟庸喃喃低语道,而心里则是想着,自己等了这么久,机会终于是要来了。

在胡惟庸看来,大明这边少了一个军神徐达,那么他的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又多了一分,简直是天助我也。

而事实上是,徐达这一次远航真正的目的地只是美洲大陆而已。

从大明莱州府到美洲的直线距离,大约在一万公里左右。

小主,

为什么原时空,明明大明的航海技术领先全世界,却并未发现发现美洲大陆真正的原因,在于海上的季风与洋流。

为什么东南亚,会有这么多华裔。

是中国人向东南亚殖民迁移的结果。

那么,为何古时候中国人出海总是向南?而不是向东?

以冬季季风举例,从福建和广东出海的船民,如果向南航行,正好是顺风方向。而到了夏季,西南季风正好是从东南亚吹回中国大陆。

这意味着一个明朝人驾船。在冬季可以顺着风,从中国沿海向南航行,很平稳的到达东南亚,在东南亚地区销售出瓷器和各种中国商品,然后到了夏季,他可以再悠然乘风返回。

大自然仿佛在鼓励中国人向南,向西航行。如果中国人执意要去美洲,他必须绕过日本九州后一路向北,气候越来越冷。才能赶上北太平洋暖流,在一望无际的大洋中以绝死的心态奔入太平洋深处。而他甚至不知道对面到底有没有陆地。

因此即便以郑和时期的明朝巅峰水准的远洋航海技术,地理洋流知识来看,恐怕并不具备完成这一壮举的能力。

而历史上之所以会是哥伦布完成这一壮举。

首先从葡萄牙港口到哥伦布在美洲的第一个登陆地巴哈马群岛只有6368公里。

哥伦布当时率领三艘探险船向西航行时,海洋非常平静,以至于船员们可以使用小艇在三艘船间来往,从葡萄牙到巴哈马群岛只花了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但尽管只有这么短的时间,但哥伦布和他的水手们还是面对前方的大洋产生过犹豫,一度考虑返回。如果哥伦布从明帝国出发,那么他很可能走到一半以后就放弃返回了。

当然如今大明科学发展,已经解决了这问题。

蒸汽动力的远洋船只出现,令徐达此次出海航行,不再需要完全依赖风向和洋流。

按照杨宪的估算的话,理论上大约一个月时间,徐达他们的船队就可以抵达美洲大陆。

因此胡惟庸的谋划最好能快一些,迟了可能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