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靠着魏武卒,吴起不仅攻下函谷关,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其中阴晋之战,就是那场最为着名的以五万大破五十万的战役。
只是正如之前所说的一样,魏武卒的选拔极其严苛。
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就是重甲的别称),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有资格成为武卒。
先不提要选拔出符合这些要求的人有多难。
同时魏武卒成本也太高了,国力、物力损失巨大,元气大伤,尤其是精锐的魏武卒的损失,是短期难以恢复的。
魏武卒选拔要求高,训练、装备的成本非常昂贵,维护成本也很高,强盛时期的魏国还是可以负担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形成战斗力的魏武卒真正的灵魂是那些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他们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作战技巧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无法通过硬性弥补。
训练、培养的周期很长。
导致魏武卒的神话无法被重现。
而到了宋朝,就又走了另一个极端。
开国之初,宋朝募兵还算有些门坎。
可没过多久,宋朝统治者之中的一些大聪明,自认为发现了一个绝妙策略。
那就是每到灾年的时候,就把所有青壮力全部都招募为兵。
统治者认为,这样一来,灾民里就只剩下老弱了,就不可能揭竿反抗。
至此以后,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成为了宋朝一项传统国策。用来专门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
此外,健壮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在兵源枯竭的情况下,统治者也往往强行抓夫,给民间造成很大的骚扰和痛苦。
正是这种骚操作,导致怂宋士兵数量虽然多,可战斗力却低的一塌糊涂。
别说周围各种环伺的强大外敌了,就连国内的农民起义军、纯纯草台班子拉起来的部队的战斗力都不如。
杨宪知道募兵制的演变,自然也知道朱标在担心什么。
杨宪看着朱标开口笑道:“我们采用的既不是府兵制,也不是卫所世兵制,更不是单纯的募兵制。”
“咱们大明接下来要走的是一条全新的兵役制度,是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全新的新型兵役制。”
对于朱标来说,又是两个全新的名词。
“义务兵役制?志愿兵役制?”朱标开口问道。
杨宪点了点头,开口道:“咱们朝廷可以规定,但凡是大明在籍的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都要义务强制去大营里接受为期1到2年的军事训练,这便是视为义务兵,义务兵朝廷照发兵饷,可以按照当年大明百姓平均收入发放。”
“这样一来,即便是日后真的有一天出现兵源不足的情况,临时招募,那样招募到的兵,也比直接去地里招募农夫要强得多,毕竟所有成年的大明子民都接受过军事训练。”
对于杨宪总能想出别人想不出的事情这一点,朱标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所有成年大明男子需得义务服兵役,这举措,在朱标看来完全是划时代的。
杨宪接着开口道:“在这些义务兵中,对那些平时表现优异、训练有素的,朝廷方面便可以直接对其抛出橄榄枝,让其留队,将其变为职业军人。当然这种选择是双向的,可以让其自由选择留在军中,还是回到乡里。”
朱标一边听着杨宪的话,一边在心里默算着。
现在大明,在籍人口有六千多万,只算男丁的话,也有三千余万!
当真按照杨宪的这个说法,以年龄划定一道坎的话,义务兵,也就是预备役的数量将常年能够达到一千万以上。
而且这一千万义务兵,全都是可战之兵!
别小看那短短一到两年的训练时间。
杨宪的话还没有说完,让朱标更加震惊的还在后头。
杨宪接续开口道:“有了义务兵的基础,要不了十年,各个地方都会有大把退伍的义务兵。到时候,可以让县衙将这些登录在册,组织起一个相对松散的民兵组织。其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不至于离开军营时间太久,而将军营里那一套东西彻底丢了。让县里一年组织训练一次即可,训练的时候,衙门也可以对这些民兵发放一些补贴。”
“这样一来,如果万一哪一天,大明真到了危急存亡之际,需要大量士兵。在退役后,无论之后他是成了厨子,还是酒楼小厮,抑或是商人各行各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老兵。”
“如有战事,这些都是招之即用的老兵!”
对于杨宪提的这一套新的兵役制度,朱标是彻底服了。
朱标都不敢想象大明一旦如此变法之后,将会发生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