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所谓成长,就是让人变得越来越

果然这世上就没有这个男人办不到的事情。

接下来就是商量如何在漠北那边建设食品加工厂,朱棣表示愿意无偿提供地皮,以及其他一切能够提供的人力物力帮助。

但是朱棣表示他们蒙王亲王府要入一股。

对于此事,杨宪倒是没有意见。

钱这东西,自己一个人反正是赚不完的。

而且他最主要的目的也不是赚钱,只要食品加工厂的主导权还在杨宪手中就可以。

见杨宪答应后,朱棣现在恨不得马上就把所有细节全部商讨下去,明天就把食品加工厂给盖起来,然后开始生产牛羊肉罐头。

不过他也知道,现在不是时候,因为这些琐碎的事情一旦聊起来就会没完没了,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结束的。

他看了一眼朱标,讪笑一声,开口道:“臣弟失态了。”

朱标抬手拍了拍朱棣的肩膀,开口笑道:“老四,你以前就从不会和我说这句话。”

杨宪看着眼前这对兄弟。

这一世,朱棣怕是没机会坐上那张龙椅了。

不过这也能够造就大明的最强形态。

对于朱棣而言,最适合他的位置,其实是开疆拓土的塞王。

在处理内政上,朱标比他要适合太多。

原时空,在朱元璋这位开国雄主之后。

其实就需要朱标这样的仁厚皇帝来春风化雨,休养生息。

当然仁厚不代表一味纵容,善良也不意味着懦弱。

朱允炆想要去学他的父亲,最后却只学了个形似,一点神髓都没有学到。

朱允炆谈不上昏君,不论其出发点,还有最后的结果如何,他上位后确实也推动了一系列的仁政,这点不可否认。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宽刑省狱等等政策都没有问题,但唯独重文轻武却是一个最大的弊端。

一方面,当时的明朝并没有重文轻武环境,北方有蒙古鞑子经常侵扰边境,国内有各大藩王手握重兵,重文轻武时间长了,最容易造成国中无将,军备废弛的局面,稍有不慎就是身死国灭的下场。另一方面,重文轻武,最容易出现党争,导致权臣把持朝政的发生。如果没有朱棣“靖难“躲位成功,建文的朝廷也很难取得大的成就,如果任由他重文轻武发展几十年,最终很有可能会落得文臣党争,蒙古南侵,或是造成明朝“八王之乱”的局面。

朱允炆的很多政策都太过理想化,典型被腐儒给忽悠瘸了。

朱允炆听信方孝孺、黄子澄那几个货的话,想要建立儒家理想中的社会,一切都按《周礼》的目标实行。

因此他在位期间虽然非常短,但是搞的事情却一点也不少,短短几年时间,推行了大量新政。

举几个他当时推的政策,你就知道有多搞了,这哥们真是个天才。

为了遵从古制,朱允炆把全国上下的地名在短期内大量改成了古地名――不光大的府名要改,下面的县城名也要改,甚至卫所的名称都要改,而且有些地方改了一次不算结果还要改第二次,结果建文朝的整个行政机构大半力量都用在这项工程上面,很多地方章都来不及刻,而且改后的地名大家经常都反应不过来是哪,只好在公文上改后的地名旁边用注释标明这地方以前叫什么,否则没人看得懂。

小主,

然后就是推行恢复井田制。没错,就是周礼里面那个井田制,从孔孟时代宣告彻底破产后已经两千多年没人执行过了的井田制,具体内容有点类似于我们建国后搞的人民公社,规定农民们先共同耕种用来提供赋税和村内公益事务资金的公田,耕种完公田后才允许去耕种农作物归自家所有的私田。这个制度早在周朝时就已经显示出不合时宜了,孔子努力一生也没能成功让这个制度续命,后续的历朝历代除了王莽这个奇葩没有任何一个君主想要恢复这玩意,结果到了几千年后社会形态与当初相比区别更大更不适应这套的明朝,突然有人说要重新实行这套不合时宜的制度。

历史无数次证明,太过理想化的制度,是不可能成功的。

即便是后世的人民公社,也仅仅只是在特定时期存在过一段时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很明显,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杨宪曾经做过推演,如果原时空那场靖难之役最后赢的那一方是朱允炆的话,明朝最大的可能是成为继秦朝、隋朝之后,历史上又一个二世而亡的王朝。

最好的情况,也只是个大号的南宋罢了。

那么面对北元残余势力、包括后面兴起的鞑靼、瓦剌势力,燕地甚至黄河以北大概率是保不住的。

而和原时空相比,如今的大明却是真正的巅峰。

是真正意义上的三龙同朝!

老朱的巅峰期还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朱标的巅峰期马上就要来了,而以朱棣如今的进步速度,他的巅峰期也可以预期。

也就是说,日后的大明,最起码会有三条处于巅峰期的真龙来拉动大明这辆战车。

而战车上,操纵大明走向的那个男人,则是杨宪!

在商量好有关食品加工厂的细节后,杨宪和朱标把他送上了北上的列车。

而朱标却并没有急着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