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注意到郕王的动作越来越有章法,他不仅对材料的挑选极为挑剔,而且对每一个部件的尺寸和形状都要求得极为精确,不像是个门外汉,心底越发地没把握,时不时前去偷瞄。
朱祁钰也不遮掩,看上两眼也学不会这等本事。百官抓着这点风声不放,齐齐上书参郕王一本。
“郕王竟是明目张胆地大兴造物之风!且不说这是否违背了祖制,单就这蒸汽机的构想,便足以颠覆整个朝堂的观念。若真能造出,岂不是要让天下人刮目相看?”
朝臣们议论纷纷,有的担忧,有的好奇,有的则满是十分的鄙视此行。
“陛下!国库已空虚,若再拨款支持郕王的蒸汽机项目,恐怕难以支撑朝廷的日常开销。”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谏言。
朱祁镇摆手:“无碍,国库没了银两那就另辟蹊径。朕自有办法筹措资金,无需动用国库。朕已命人与江南富商接洽,他们对蒸汽机的前景颇为看好,愿意投资。”
“只要蒸汽机能够成功,不仅能为国库带来新的收入,还能推动我大明的工商业发展。”
百官诧异,还有这样的法子?!
朱祁镇暗笑,这都是朱祁钰提议的法子,先给诸位画上一张大病,闻着香吊着众人的胃口,许下众多的好处,这才自愿掏腰包,且不经户部之手,直接递到朱祁钰的手中,少了层层的剥削外,足足有上千万的银两。
百官参一本不是办法,只能伸长脖子等着郕王的笑话。
可等着等着,也没等到蒸汽机的成品。
时间一天天过去,有人开始怀疑郕王的承诺是否只是空谈,是假借之名,其实是郕王为了中饱私囊。
毕竟,蒸汽机项目在当时看来,技术难度极高,且耗资巨大,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当事人朱祁镇却显得异常冷静。
工部尚书一日要往跑山西边三百回,撅着屁股连问:“陛下啊,何时才能见到蒸汽机的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