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杀辽狗,取功名

如果让赵光美此时听到田钦祚这个名字,一定会恨得直拍大腿:怎么把他还给忘了呢?

其实宋初时候潘美到底能不能称一句天下第一猛,还是有点争议的,这个争议,就是这田钦祚,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此人有个壮举:领着三千宋军追着六万契丹铁骑砍。

三千破六万,基本是五代以来对辽作战的最高光,且终宋一朝,因为宋是越来越拉跨的么,所以肯定也没人能比,代表了整个宋朝禁军战斗力的巅峰,实话实说,这人在将星暗淡的北宋居然没能占据一席之地,其实是挺可惜的一件事。

因为他是内侍出身。

不一定是太监,但肯定是赵匡胤信任的内臣,而非将门,宋初么,监军带头冲锋是老传统了,武将稍微弱一点就得退居二线,活儿都让监军给干了也是很正常的事。

否则就凭这三千破六万的功绩怎么着也得混个防御使节度使,甚至是一方都部署。

但是宋初时候吸取唐末以来的经验教训对内臣宦官极力压制,所以对他的这个功绩也就高高的举起,轻轻的放下了,尤其内侍这种人最是讲究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赵匡胤死后他这种人功劳越大,赵二也就越是容不下他,最后稀里糊涂的就给处死了,也没人给他求情。

这个时空里,后汉早在开国之初就没了,对辽关系也缓和,再加上商行建立之后监军的制度大为改变,至少内侍已经不派人了,因此一直以来也没他什么事儿,内廷建立西厂和内厂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他也就被用了起来。

表面上看,是在上京做生意,甚至贩卖情报,走私火药的商行头目,实际上则是西厂的上京办事处的负责人,商行上下百十人,都是西厂的探子。

至于说走私火药什么的,这不是任务需要么,顺便赚点任务经费,古今中外但凡是情报机构,几乎都是这么干的,有几个真指望上边拨款发展的。

辽国这边对他也没有怀疑,但这一次的行动实在是太过突然,田钦祚虽然凭借自己的机灵和敏锐第一时间就有所察觉,但这一次的侵宋实在是和正常的情况差距太大,送情报的话根本就来不及。

所以非常时刻,他也只能是假意做带路党,说自己有门路,可以带这些辽军进关中,然后随机应变。

然后他就一直在忽悠:化整为零之前,是不是应该把长安先给抢了,劫了?长安那是什么地方,京兆府,秦王赵光美之前那么多年当的可都是京兆府尹,也是整个大宋西部的中心,更是唐朝时候的首都,政治意义巨大,而且那里面也是富庶繁华,姑娘们长得也美,老百姓手里也有钱,最关键的是自己在长安还有内应,不抢白不抢啊。

就算你们要化整为零,那也得在先覆灭了长安以后啊,机会难得,等宋军反应过来就晚了,那边现在只有一千守军,这个机会得抓住啊。

然后,他还真就成功把这些契丹兵给忽悠过来了。

其实这些契丹兵如果对大宋朝廷的内部系统稍有了解就会知道,长安这地方到了宋初的时候早就已经没落了,之所以京兆还是个府,象征意义其实远大于实际意义。

这么多年了,西部指挥中心其实一直都在凤翔。

而且这么多年又是收复河西,又是南下灭蜀,这边已经没战事了,又不像唐朝时担负了首都职能,运河不通,经济环境也不好,农业生产也不行,甚至由于河水改道的改道,干涸的干涸,实际上长安城已经失去了重新成为大城市的条件了。

因为它供水保障不了。

真就只剩下一个名了。

但问题是这些事契丹人不知道啊。

辽继唐制,大多制度都是直接从唐朝继承而来的,大家都知道长安是唐朝的首都,虽然唐朝已经灭亡了,但毕竟也不过是五十年前的事儿,这个神话还是在的,况且大宋不是也承认这地方是大宋西京么?

代入一下,辽国也有西京,这不就相当于大辽的西京大同么?

这么一想,此战值得一打啊。

“诸位将军,我先带我的人进城准备,今晚子时,你们趁黑攻城,我带我的人控制西城门,咱们里应外合,定可将这长安城一鼓而下。”

这些辽军也没疑有他,他们本就都是敢死队,又都沉浸在攻破长安,爽一把的美好幻想之中,其实不管有没有内应,打不打长安,他们既然进了关中,任务就已经是完成大半。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打不下来不能速胜,那就四散而去,按照原计划在其他地区烧杀抢掠呗。

大宋在关中地带没有兵,仅此一条,他们就是不败之地了。

当然,长安城明明都已经残破了,田钦祚依然还是把这些辽军往这领,当然也是有理由的。

一来,是因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长安的人口虽然已经不多了,但城墙依然足够高大,城区的面积也足够大,甚至基本的城防设施也还是剩下了三分是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