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罪恶形成因素

故事快传 palm 2118 字 7天前

正方(认为个人因素主导罪恶形成):

辩手A:

尊敬的各位,我们今天要论证的是罪恶形成的因素。我方坚定地认为,罪恶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于个人自身。首先,从哲学角度看,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行为是出于自愿的”。这意味着,当一个人做出罪恶行为时,他是在自己的意愿驱使下行动的。例如,在许多盗窃案件中,小偷本身具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他们明知道盗窃是不道德且违法的行为,却依然选择去做。这并非外界逼迫,而是他们内心的贪婪在作祟。这种贪婪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特质,是深植于个体人格之中的。就像一些惯偷,即使在社会环境较好、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会选择盗窃。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依赖盗窃获取财物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这种模式的根源是他们个人的价值观偏差,而非外界环境因素。

辩手B:

我们来看一些现实中的案例。在金融诈骗案件里,诈骗者精心设计骗局,目的就是骗取他人的钱财。以“庞氏骗局”为例,查尔斯·庞兹利用人们对高额回报的贪婪心理,虚构投资项目。那些参与其中的诈骗者,他们本身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贪婪性。他们并不是因为社会风气或者其他外在因素被迫去诈骗,而是自身的价值观扭曲,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再看那些在公司内部进行贪污的人员,他们往往处于较好的工作环境,有着稳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但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对金钱的过度欲望,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财产。这充分表明,即使外部环境没有施加压力或者不良影响,个人的道德缺失、价值观的歪曲也会促使罪恶的形成。

辩手C:

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到,人格结构中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当一个人缺乏自我和超我的有效约束时,本我中的原始欲望就会肆意膨胀,从而导致罪恶行为。比如,性犯罪者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性冲动,这是他们自身的心理调节机制出现了问题,没有能够克制住本我的欲望,而不是社会风气或者其他外部环境因素强迫他们犯罪。再以吸毒者为例,许多吸毒者最初是出于好奇或者追求刺激的个人心理因素而尝试毒品,尽管社会一直在宣传毒品的危害并且严厉打击毒品交易,但他们依然陷入其中。这是因为他们个人缺乏足够的自律和正确的价值观,无法抵御这种不良诱惑,所以才走上吸毒以及相关的犯罪道路,如盗窃以获取毒资等。

反方(认为社会风气和外部环境主导罪恶形成):

辩手A:

我方并不认同正方观点。我方认为,罪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风气和外部环境。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以青少年犯罪为例,许多青少年生长在不良的社区环境中,周围充斥着暴力、毒品和犯罪行为。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接受了这些不良的行为模式。比如说一些贫民窟的孩子,他们看到身边的人通过抢劫等犯罪行为获得所谓的“尊重”和财富,就很容易模仿。这是社会风气和环境对他们的误导,而非他们天生就有犯罪的倾向。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缺乏正面的榜样和积极的引导,他们所接触到的都是犯罪行为带来的短期利益,久而久之就会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生存方式。

辩手B:

从经济环境来看,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率大幅上升,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时候,犯罪率往往会显着增加。例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频发。这是因为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保障。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很多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住所等。这种情况下,罪恶的形成更多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恶劣,而不是个人内在的品质问题。当一个人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时,他的道德和价值观在生存压力面前可能会变得脆弱。就像在一些贫困地区,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可能会发生冲突甚至犯罪行为,这是环境所迫,而非他们个人的本质就是罪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