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使者对九江王英布很是义正言辞:其一,项王要九江王亲自带军去伐齐时你英布称病,虽然西楚派来的医者也认定了你是病了,但你九江王就算病了不能亲往,可也不能只派了几千卒去做样子啊。其二,汉王攻彭城闹出那么大动静,你九江王不可能不知道,却没有出兵救援,要知道你这个王可是项王封的,怎么能视彭城危难而不救?
单就这两件事就已经让项王很生气,后果本来会很严重。要不是因项王解彭城围后随即伐汉,就很可能提兵来伐九江了。
当然,项王伐汉后并没有立即来伐九江,是因为项王理解九江王被传参与了弑帝之事心中有怨气,可项王同样也是被人栽害的,他从未想过弑帝,义帝遇弑显然是其他某些阴暗角落里的魑魅魍魉所为,目的就是栽赃给项王和九江王,离间两王之间的深厚交情,并且为自己要做的谋反之事制造大义之名。
这样的人还能是谁?用脚后跟都能想到,楚使所说的乃汉王也。
楚使以此劝告九江王消消气,既然项王也是被同样冤枉的,所以九江王仍应与项王携手奋战,还山东一片宁静和平的朗朗晴天。待山东的内争平息,项王将会继续联手诸王,再伐暴秦,这也就遂了九江王灭秦的宏愿。
眼下项王即将再次伐齐,九江王只要奉诏亲带万卒往彭城,项王必定出城亲迎,前事皆可勾销。
一边说是项羽弑帝,栽赃英布;另一边虽没明说,但暗指刘邦弑帝,栽赃给项羽和他英布,这玩意儿弄得英布一个头两个大,该信谁?
项羽伐齐要他出兵,他没奉诏亲自带兵且只派出了几千卒应景,项羽居然还放过了他,这是大度,还是心虚?
那汉国的说法呢?
刘邦以项羽弑帝之名攻取彭城,随后败绩,又向项羽求和,似乎不像刚开始伐楚时那么大义凛然,有藏头退缩之嫌。但刚出使西楚的这位使者随何却说,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因为马上汉王就要出兵韩国将项羽新封的那个韩王昌拉下王位,并且在河水北的汉军也将攻取殷地,继而伐魏。
随何笑着说:“大王遣下臣使楚,答应项王不攻一寸楚地,可汉王并没有答应不攻韩魏。所以九江王还会认为我家大王是真的向西楚低头了吗?”
他接着又分析道,西楚虽强,但树敌却多,都是因为项王这个人秉性太刚,又杀戮心重。本来伐齐的目标是田荣,把田荣杀了,再立一个齐王安抚齐地就好,项王却一路破城一路屠城,视百姓如刍狗,这反倒让齐地百姓重新集合到田横的身边,誓死抵抗西楚。
再说义帝。本来雒阳封王就说明义帝已经被项王架空失去了实权,如果把义帝继续放在彭城项王看着闹心,那把义帝移到楚末都寿春或者陈县都可,项羽却偏要把义帝徙郴城,然后又弑之。
最后说你九江王。大王你本是自愿加入反秦大业主动投奔武信君项梁的,武信君死了你又忠心耿耿的跟着项王奋勇搏杀累建功劳。看上去项王对你也很不错,那么多项氏嫡系将领如龙且、钟离眛等都没有封王而把你封了王,实际上这恰恰因为大王不是嫡系所以项王信不过你,不敢把西楚军让你带,又因大王最先投的武信君,项王不好亏待,所以才封了王给你。
可在项王心中,大王真的是个王吗?为什么项王伐齐时不诏齐地周边的燕王、常山王出兵,却要你这个距离齐地最远九江国出兵?
显然在项王心中,大王你依旧不过还是个可以呼来喝去的下属而已,还不是亲信的下属。
项王伐齐大王没有亲去,汉王破彭城大王也没有去救援,这已经足够项王猜忌大王了。现在项王无论是再伐齐,还是因汉王攻韩魏而再伐汉,必定还会要大王亲自领军去助。在大王已经被项王如此猜忌之时大王亲自送上门去,那不就任凭项王宰割?
两边使者各有说辞,听着也各有道理,采信哪个?
楚使说的不无道理,可汉使说的更有道理。尤其随何说自己依旧是个呼来喝去的下属而非真大王,真真的打动了英布的心。
楚使的威胁加安抚中不乏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这不正好印证了随何的话?
而已经被猜忌的时候再去追随,那还不如让人把自己砍了直接送头过去。
英布终于下定了决心。
楚使人头落地,九江国募卒开始备战,随何让从者回汉奏报,可以开始三路齐动了,自己则留在九江与英布共进退。
_
秦九原城位于今天包头以西,九原郡向西将平原圈入,直至大狼山。秦长城则是从大狼山南端沿着大狼山先向北然后一路向东,跨过阴山北麓,再向东延伸进云中郡。因此,匈奴攻入河南地最便捷的路线是从狼山中的高阙塞山谷进入,或者绕过狼山南端,再越过一百五十里以上的乌兰布和沙漠抵达后套平原的西部,还有一条路线则是在东面沿大黑河谷穿过大青山进入云中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北疆边军主要屯于九原城、高阙塞和云中郡,基本堵死了匈奴南来的通道。在漫长的秦长城上当然也要部署一部分兵力,但主要是起烽燧哨兵的作用,因为西至狼山东到大青山的西半段阴山山脉本身就是阻止匈奴人的天然屏障。
伍颓率领的十几万屯田降卒被安排在后套平原的东部,虽然处于长城内,由秦锐军组成的边军也守住了匈奴入寇的主要通道,但在整个屯田聚居地的外围,还是建起了一圈墩台,并安排了守卒,以防范从北面越过狼山、阴山的小股匈奴袭扰,也需要防范颇有可能从狼山南端越过乌兰布和沙漠而来的大股匈奴。同时,还要防范位于河南地内的游牧族小规模袭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