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星瑶走出库房,夜风拂过脸颊,带来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她心中的烦躁。丝线棉花短缺,绝非偶然。柳氏虽然伏诛,但隐藏在她背后的势力,恐怕依旧在暗处蠢蠢欲动。
回到书房,顾星瑶将最近的账目和采买记录摊开在桌上,仔细查阅。每一笔支出,每一个数字,她都反复核对,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烛火摇曳,映照着她专注的面容,也映照出她眼底的坚定。
次日清晨,顾星瑶带着整理好的资料前往御书房。向承泽正在批阅奏折,见她进来,放下手中的笔,关切地问道:“星瑶,可是查到什么了?”
顾星瑶将调查结果呈上:“陛下,臣妾发现,市面上丝线和棉花的短缺并非自然现象,而是有人故意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向承泽眉头紧锁:“可查到是何人所为?”
“暂时还没有确凿的证据,”顾星瑶摇了摇头,“但臣妾怀疑,此事与柳氏背后的势力有关。”
向承泽沉吟片刻,说道:“朕会命人彻查此事,你安心推进改革,不必为此担忧。”
虽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但顾星瑶的改革之路依旧充满坎坷。朝堂之上,一些大臣以改革出现问题为由,对顾星瑶的计划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改革导致物价上涨,百姓生活困苦,应当立即停止。
“夫人,这改革之事,是否操之过急了?”户部尚书李大人站出来,拱手说道,“如今物价飞涨,民怨沸腾,若是继续下去,恐怕会引起动乱。”
顾星瑶早料到会有人反对,她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李大人所言极是,但物价上涨并非改革所致,而是有人暗中操纵市场,囤积居奇。臣妾已经查明,市面上丝线和棉花的短缺,并非正常的市场波动,而是有人故意为之。”
“空口无凭,”另一位大臣站出来反驳道,“夫人可有证据?”
顾星瑶将手中的资料递上:“这是臣妾调查的结果,请各位大人过目。”
大臣们传阅着资料,脸色各异。有人沉默不语,有人窃窃私语,也有人依旧不相信顾星瑶的说辞。
“即便如此,改革也应当暂缓,”李大人依旧坚持己见,“待查清此事之后再做定夺。”
顾星瑶深吸一口气,她知道,这些人并非真心关心百姓疾苦,而是借机阻挠改革。但她不能退缩,她必须坚持下去。
夜深人静,顾星瑶独自一人坐在书房中,手中握着一枚玉佩。这枚玉佩是从柳氏的遗物中找到的,上面刻着一个奇怪的图案。顾星瑶仔细端详着,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她起身走到书架前,翻找出一本古籍,仔细对照着玉佩上的图案。突然,她的目光停留在书中的一段文字上,脸色骤变。“难道……”她喃喃自语,手中的玉佩滑落,发出清脆的响声。
顾星瑶手中的玉佩落地,发出一声脆响,却惊不醒她已然飞速运转的思绪。那古籍上记载的,竟是一种古老的商业垄断手法,与如今丝线棉花短缺的现象如出一辙。难道柳氏背后之人,用的竟是这种失传已久的伎俩?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顾星瑶心中成型。既然对手想玩垄断,她就用现代的管理知识来应对。她立刻提笔疾书,一份“临时物资调配方案”很快完成。方案的核心是“以物易物”,利用朝廷手中囤积的其他物资,与周边小国交换丝线和棉花。同时,她还制定了严格的价格管控制度,防止哄抬物价。
第二天,顾星瑶再次来到御书房,将方案呈给向承泽。向承泽仔细看过,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星瑶,你的想法果然与众不同。”他立刻下令实施方案。
方案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短短几天,市面上的丝线和棉花供应逐渐恢复正常,价格也趋于稳定。那些原本质疑顾星瑶的大臣们,顿时哑口无言,朝堂上反对的声音也渐渐平息。顾星瑶心中暗喜,第一回合,她赢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改革虽然暂时度过了难关,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宫中开始流传一些关于顾星瑶的谣言,说她是“扫把星”,改革之所以出现问题,都是因为她命相不好,克国运。这些流言蜚语像瘟疫一样在宫中蔓延,传到顾星瑶耳中,让她感到无比愤怒。
“岂有此理!他们竟然敢如此污蔑我!”顾星瑶一掌拍在桌上,怒火熊熊燃烧。她决定揪出幕后黑手,绝不能让这些人逍遥法外。
她开始留意宫中每个人的举动,试图找出散播谣言的源头。她发现,一些宫女和太监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将这些人的面孔一一记在心里。
一天晚上,顾星瑶在御花园散步,无意中看到一个小太监鬼鬼祟祟地溜进了一处偏僻的角落。她心中一动,悄悄跟了上去。只见那小太监与一个黑衣人接头,黑衣人递给他一个小小的包裹,然后迅速消失在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