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提起了冯梦龙《警世通言》里的《老门生三世报恩》,里面就是抱怨只重科举的弊端,现在要改变这种情形怎么反而害怕了。如今大敌当前,必须马上改变。至于担心舆论,他们六个人都是小说、戏剧、散曲、说书的高手,这些最能转变人心,影响舆论,舆论也可以掌握,他们应该有这个雄志壮志,披荆斩棘,开出一条新路来。
崇祯接着又进一步向他们交底,说知道他们的顾虑,如果完全没有准备也不会把他们六个人架在火上烤,不过有些事情已经开始布局,舆论工作已经有人初步在做了,并开始收到了成效,锦衣卫和京营也已经重整,短期已经已经足够镇住反对意见,只要他们六个人工作得力,长期稳住舆论民心也是有可能的。
这下冯梦龙等人都不在犹豫答应了下来。崇祯就说到对他们的具体工作安排,凌蒙初担任宣化部右侍郎,冯梦龙不在北京时主管部里事务。陆云龙兄弟专写时事小说,擅长搜集新闻素材,担任宣化部邸报司郎中,负责邸报和增刊编审。
柳敬亭的职务最低,担任说书教师,正八品说书博士。但是地位很高,在国子监下设立一个评书学校,先招收一百个说书艺人,以后从全国招收聪明有口才的童生,由柳敬亭传授训练他们说书技巧。这些人说成以后,在各地说书三年,表现好的就任命为宣化使,派到各地方和军中任职。
看柳敬亭对职务还是有些不满意,说柳敬亭招收的一百学徒,学习一年后各自再招收一百学徒,这样继续下去,三年后他就能有百万徒子徒孙,遍布天下宣传朝廷政策,他就成了所有宣化使的祖师爷。柳敬这也兴奋了地答应了。
崇祯最后向他们交底,今天和他们说的不是正式任命,只是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新建机构需要制订什么制度,分成哪些机构,招收哪些人员他们可以先商量准备起来,拟出方案。现在暂时把他们挂到礼部下面暂设宣化司机构,先在小说、邸报、戏曲、评书方面先开展舆论工作。等崇祯准备好了,在大朝会时直接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后,就会正式宣布对他们的任命。
并且简单介绍了一下战时状态朝廷工作一切以战争为重的特点,这是很彻底的交底了,交代他们暂时设立的宣化司短期任务就是把全国要进入战时状态的原因向民众宣传清楚,起码要在北京城范围里引起舆论。
崇祯就找来内阁、礼部、户部、兵部相关官员来安排最近想办的一些事情。关于在礼部下面新设一个宣化司,为了避免产生官员警惕而反对,故意降低了品级地位,宣化司司正从八品,左右两个司副九品,司中的宣化使从九品。一般新设这种级别的机构属于很琐碎的小事,根本不够在这种最高层会议上提出来讨论,没有人异议。
加上礼部的两个主官,尚书是温体仁,右侍郎是徐光启,这两个人都是事先交过底的自己人,而且是将来要进入内阁的核心成员,即便已经明白这个新增的小机构会有不小的作用,也都没有说破,很顺利的就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