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应元接着说文官是科举考试出来的,又是流官,文化上大部分是有真才实学的。武将却是世袭职务,时间久了很多都成了纨绔无能之辈。明初的屯田本来是国家财产,现在卫所兵和农民一样,屯田也被私人侵占,等于千万国家军饷被侵吞没了。主张废除武职世袭和卫所兵制,实行定期兵役制。这样才能让天下豪杰为兵将,退役后又加强地方武备,变死水为活水。不过这个方案要实施,就必须先进行一次彻底的人口普查。
崇祯听得非常高兴,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说这样用武举代替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再到军中历练三年才有为官的资格。这样地方官就是一方大将,可以主持当地军备,统计人口抽取壮丁练兵,朝廷再从中选出优异者调集到京师,就不愁边患和没有名将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旁边高文彩提出地方官带兵可能会形成割据的顾虑,阎应元说他想过了,只要是流官,家属在异地,就不用担心出现割据。再说这制度是以县为基础,一县的人力物力即便知县有割据的野心也没有实力,和唐代节度史不一样。
也因为是流官经常变动,知府、巡抚、总督之间没有什么长期深厚的关系,即便督抚想割据下面的州府县也不会听他们的。而且只有其他地方弱,一个地方武力强才可能坐大成割据,只要各地军事实力都强,一个地方反叛割据也绝不是全天下的对手。“与其使天下皆弱,不如使天下皆强”,这句话让崇祯连连叫好,高文彩也觉得阎应元的分析无懈可击。
阎应元又提出想过在京城和地方分别设立武校,请熟读兵书和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当教师系统培育将帅,远胜现在将帅大多是自学成才。说最钦佩当年的戚继光,称他是文武双全,阵法器械都精通的奇才,当然是尊称“戚少保”。感叹当年如果有武校制度,戚帅的本领传授年轻学生,再培育出百多个年轻将帅代代相传,现在也不至于窘迫到缺将可用。
这时沈飞突然插嘴说:“我看到过论文,军校戚继光在蓟镇时办过,从军中选拔学生,三年一届,毕业后再派回到军中,只是制度没有传承下来。查查蓟镇史料应该能查到”,崇祯马上会意,对沈飞点了点头。其他几人虽然对沈飞直呼戚继光名字和“论文”、“军校”、“毕业”这些名字有些奇怪,不过大致意思也能明白,估计是崇祯请来的“世外高手”脾气有些古怪,也没说什么。
崇祯称赞阎应元大才,说恨不得马上让他当兵部尚书,至少也是提拔成锦衣卫指挥使。阎应元苦笑说那样他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还不如当一个总旗自在。崇祯说任命阎应元为总旗,但是他不能真的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区区总旗。总旗本来领兵五十人,特许他领一百人,这一百人让他自行招募豪杰,把这一百人都训练成阎应元那样的将才,每个人再各带百人,就相当于一支万人的精锐之师了。阎应元明白练出这支精锐,崇祯就有了实力镇住反对意见,提拔自己实施自己的计划了,语气激动恭敬地谢恩。
崇祯又让阎应元明天以总旗身份移驻昌平,以免在这里被本地人干扰,承诺明天就从内帑里拔出五万两白银,再裁减锦衣卫,省出十五万两来,也陆续拨给他。这二十万银怎么花完全由阎应元自己定,别人不干涉。要他在两个月里训练出百人精锐,两个月以后他要用。
沈飞又插嘴说:“二十万两不必省了,从我那里多拿几串珍珠出手很快就能凑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