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尼最近迷上了大鼓书,明明听不懂,却没事就跑去听王旭妈妈唱大鼓,特别是听说有个含灯大鼓的唱法,还专门请王旭妈妈给唱一下,弄得王旭妈妈很不好意思。
她虽然在这方面一直没出师,但那是老师要求严,糊弄一下这个小老外还是没啥问题的。至少让她很满意,看她最近每天乐颠颠抱娃的模样,就知道她的心情很不错。
这属于很好的征兆,产后抑郁症与普通抑郁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病真的好起来,那就非常快,几天个把月就能真的痊愈。
而且一般都不会有后遗症,并不像普通的抑郁症那样,有时候甚至都很难判断是否真的治好了。
大鼓书,其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国内挺多类似的,三弦,大鼓,评弹,甚至还有各地方言的版本。
但至少王旭在国外是没见过的,所以,这种形式可能是现在全世界独有的,这种唱着讲故事的表演形式,还真就挺独特。
如果说这东西到底像什么,其实倒是和西方传说中的云游诗人有些类似,都是在不同的城市间游走,然后用歌声讲故事的人。
其实,西方的歌曲本身就有叙事的作用,所以也许他们不需要一种新的形式,直接唱歌就行了。
如果你仔细听西方的歌曲,好多歌曲都讲的是一个故事,比如大名鼎鼎,王旭也特别喜欢唱的那首《加州旅馆》。
这首歌,王旭一直翻唱的是那个超长前奏的版本。这首歌很老,差不多十多年前,就被老鹰乐队做成唱片了,全世界唱这歌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这就是每一个流浪乐手必会的歌曲。
但前段时间,王旭突然接到了原老鹰乐队主唱格列·弗雷的来信,这封信是由宝丽金转过来的。
起因是格列·弗雷和唐·亨利两位原老鹰乐队的核心成员,想要重新把老鹰乐队聚集回来。最近,他无意中在一个朋友那里,听到了一个来自华夏的翻唱。
录像里的歌手对《加州旅馆》这首歌的前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编,仅仅前奏就长达三分钟,录像带有些模糊,是一个在酒吧听歌曲的外交官用家用录像机录下来的。
但那个歌手非常专业,无论是他的改编还是演绎,都堪称经典。
这个版本并不是发行版,只是一个在酒吧的弹唱,这种弹唱并不违反版权法。当然,格列·弗雷也并不是找王旭来要版权费用的,相反,他希望能获得王旭的授权,可以在以后使用王旭的编曲。
按照宝丽金的工作人员的话说,格列·弗雷之所以能找到他们,还是因为王霏和王旭在丑国的走红。
格列·弗雷唯一能想到和华夏音乐界有联系的公司,也就是王霏的东家,宝丽金。于是便求助了宝丽金,询问这个华夏歌手是谁。
几经辗转,最后才找到了负责发行王霏专辑的负责人。
那人一看,哦豁,这不就是我家王旭嘛,于是这封信就这样跨过太平洋,来到了王旭的手中。
好吧,王旭真没想到,自己演唱的版本不是人家的原版,反而是他们重组乐队后的全新演绎。算了,抄哪个不是抄呢,又不是第一回了。
不过既然人家找来了,态度还挺客气的,那必须得答应啊,绝对没有什么补偿的意思啊。
王旭不仅仅寄去了自己的编曲曲谱,还录了一张自己的演绎版以及王霏的演绎版的CD给寄了过去。顺便说明自己打造了一个非常棒的录音棚,这张CD就是在他自己的录音棚里录制的,欢迎有空他们来玩。
顺便也问了一下,自己能不能出个翻唱,如果能的话,会让宝丽金的人去商量版权的事情。最后,就是祝他们重组顺利了。
信同样写得挺客气的,礼尚往来,老鹰乐队在丑国的音乐界堪称殿堂级的,前世的王旭就非常喜欢他们的歌曲。虽然算不上粉丝,主要是对他们的私人生活一点都不了解,不然也不会发生抄早了的这种乌龙。
然后一周内,王旭就收到了回复,对他和王霏的演唱大加赞赏,同意了王旭两口子翻唱的请求,具体费用自然会由宝丽金的人和他公司的人去谈的,信中不会提及。
他在信里说对王旭录出来的纯净音色确实很有感觉,询问他是否了解在华夏开演唱会的可能什么的。
自此,信件就在王旭和格列·弗雷之间往复,后来又换成了电子邮件,后来又换成了ICQ。
ICQ是王旭开发的一个小产品,主要用于网络上的即时通信,交给了玉卓师兄运营,这东西在现在的华夏真心没啥用处,无他,用户太少,只能是个玩具。
网络应用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打底,虽然王旭对各种技术的贡献,让华夏的网络基础建设比前世强了不少,但依旧无法彻底打破物理层面的规则。
更何况,现在的华夏人,还真没多少买得起电脑这种昂贵的产品,连电脑都没有,哪里来的网络用户啊。
丑国依托以前强大的全国电话线路,在网络建设的初期发展十分迅猛,再加上丑国电脑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了,家庭作为电脑使用的基本单元的模式已经构建成型。
小主,
在大约1990年的时候,丑国在线成立,对外大规模提供拨号上网的服务,这其实可以被视为丑国正式开始大规模进入网络时代的开端。
这几年,网络用户数量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在疯狂膨胀着,但这个年代的网络其实是静态的,也就是基本上都是编辑好的HTML页面,放到网络服务器上直接对外展示。
用户除了点击,就没什么其他的交互行为了,因而,这一代的网络虽然新奇,但真心没什么太大的用处,网络的使用依旧处于爆发的前夜。
虽然源自丑国军方的好多技术也都下放下来,但那些东西技术门槛还是太高了,普通人依旧被排除在网络的大门之外。
但是,这个时候,一个在这一世互联网中最重大的事件发生了,那就是1993年6月,丑国GIT镜像站正式开始对外服务。
王旭出品的大量网络基础服务程序和应用程序,以开源的方式展现在世界面前,这毫无疑问极大地推动了网络化的进程。
从浏览器到服务器,从前端到后端,从交互到数据,这里几乎有着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虽然大多只是初始版本,并没有十分地完善,但各种协议搭配之巧妙,配合之流畅,让人叹为观止。
就比如说浏览器吧,它几乎可以从COS的操作系统的底层直接获得支持,并且在表层的应用程序层自动地调用硬件的支持,来完成界面的渲染。
而所有这些操作,都被封装在了被称为Desktop的桌面系统之中,这一套完整的图形化解决方案,让电脑的操作彻底抛弃了命令行,让用户可以通过鼠标进行电脑的大部分操作。
而浏览器居然是和桌面系统用的是同一套底层,无论是对JavaScript语言的支持,还是对硬件加速的访问都是来自底层。
而浏览器所做的,仅仅需要获取网络资源就可以了,然后渲染交给桌面系统的底层,最终在屏幕上画出漂亮的网页。
而王旭对HTML的支持直接进行了扩展,他允许页面嵌入程序代码,访问页面内部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浏览器端的程序。
整套架构核心,王旭参考的是后世谷歌的e系统,这东西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操作系统,只不过伪装成了浏览器的样子。
太详细的就不解释了,总的来说,就是王旭借鉴了许多后世的架构,在相对简陋的计算机环境下,实现了一些网络应用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王旭甚至还把大量的协议规范都放到了开源项目之中,后来又有无数的贡献者针对这些协议,写出了各种的教程。
之后各种开发工具的开源项目中,也都加入对于各种新协议的支持,这下好了,这国际IEEE,W3C之类的还没制定好协议呢,这边事实标准都已经上路了。
不过这样才是正常的,现在几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吸纳了水木、帝大和华科院的大量团队作为成员,毕竟他们本身就是那些新协议标准的维护者。
这可是前世这些大学想加入都难的国际标准组织,一直都是西方大学和大厂所把持着,现在好了,华夏外交都还没破冰呢,这边电子信息领域已经融合了。
所以,王旭推进的这一次大开源,被业界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大爆炸(Big Bang),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爆炸性的事件。
电子邮件、聊天室、文字游戏、公告牌,社区、网站都开始以大爆炸的速度疯狂涌现,许许多多的商业公司开始以此为基础进行商业化的运营。
无数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涌现,数不清的公司因此崛起,互联网甚至提前数年进入了第一代完全体时代。
因为这些东西几乎都有开源的项目在支持,而使用者的快速反馈,和运营公司的快速反应,加上商业力量开始为开源社区做贡献,这使得这些软件的版本更新几乎是每两个月就会发生一次。
这和以前商业单机软件时代,每年才推出一个新版本的速度可以说提高了好几倍。
正向循环可以说正式形成了,全国,乃至全球友好国家和友好大学的各种团队,开始逐渐接手这些项目,专门形成团队进行维护。
这样的事情当然被上面注意到了,即便没注意到,王旭也会和上面说明白,你可别小看这些科技界的人士,他们真的对政治没什么影响。
但这次的大爆炸,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搭台,商业唱戏的,后面有数不清的资本在支持的,这些人的能量可就不是几所大学,几个项目能够比拟的了。
GIT在西方亮相到现在都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其注册的用户已经超过了百万,贡献者超过了十万,项目上万,代码量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上升了接近十倍。
可以这么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GIT对微软十年的代码量,实现了超越。
当然这么多代码的审核,王旭肯定是做不到的,他自己能控制的,其实也就剩下几个核心应用了,剩下的,都是靠着水木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以及不断开放之后,其他大学的力量,乃至全世界的力量,这才让这一切的发生看起来像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