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开拍前的心理准备

《黑客帝国》这部片子的大部分内容都会在室内拍摄,所以大部分的外景,基本都是假的,也就是用电脑做的。

而用电脑制作三维模型,有一句话,叫做“做新容易,做旧难。”

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开始的时候,三维造型的主要应用都是在工业上,什么建筑啊、装修啊、家具啊、工件啊,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大多要新,越新,越显得光鲜亮丽。

但你要做电影就不一样了,你想表现一个大都市,这都市不可能全是新的,绝大部分都是用过的旧东西,这就需要做旧。

新的东西可以整体画,这是不锈钢那是玻璃,每个面都可以是整整齐齐的。

但做旧需要的往往都是细节,家具的磨损,房屋的斑驳,灰尘,蛛网,这些东西可就不是一个材质一组光线就能够解决的了。

比如我们常常用一个平面表示墙,然后在这个墙上铺上你需要的材质,比如砖墙,这很简单。但出来的东西,就好像新装修的,而且像是壁纸贴的砖,缺少砖本身的质感。

于是你就需要用凹凸的黑白图来描述高低差,让墙上的砖与砖缝间显示出层次感。

但这依旧不行,你会发现这样的砖千篇一律,而即便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砖,它也是每一块都有所不同的,里面的凹凸和层次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

而用壁纸式的砖来贴,就是用一小块图像重复铺贴,每一块都是一样,整个墙看上去,就是完全一致的重复。

这就和现实完全不符了,你这样弄,那就是一眼假。好多所谓的五毛特效,就是这么来的,因为这样做便宜。

这当然是不可能达到王旭的要求的,太过复杂的场景,王旭选择使用搭建实体来完成,就是他搞的那些实体特效,现在已经搞了好几个月了,需要的场景已经基本上搭建得差不多了。

大多在完善细节,实景特效的队伍已经从最初的百来人,膨胀到现在的将近三百人的大团队,大东正带着队伍针对每一个场景还原着王旭的构想图。

王旭还从帝都的两大美院请了不少的外援来帮忙,这会儿的艺术工作者大多穷得叮当响,毕竟国内的收藏和艺术品市场还没有真正起步。

能靠画画养活自己并不是很难,毕竟你当个小学老师,教个美术是既轻松又安逸的工作。

但这些人要是真能坐得住去教书,他恐怕就不会选择美术作为专业了,谁还没有个当画家的梦想呢。

再加上画家大多成名较晚,一方面是年轻时技法思想并不成熟,二来市场和眼光也需要时间培养,画画这东西,在新世纪,宣传比水平重要得多。

能得资本青睐,然后重金宣传,那么确实有些年少成名的,但绝大部分,都得慢慢地熬,像冷峻那种三十岁就拿金奖的画家已经算是年轻的了。

但你没看他,来趟帝都还跑王旭那里去打秋风,如此,你就知道这年代的艺术家做得有多辛苦了。

冷峻也是被王旭请来当艺术指导了,主要是针对细节的,他和王旭一样热衷于超写实画法,不过他的画内容往往和真实更加接近。

而王旭的画其实想象成分更多,虽然都很细致,但行家几乎可以一眼分辨出是谁的手笔。

王旭的画,更擅长光线的流转,特别喜欢展现光线是在镜面,水滴,灰尘,空气中的各种发射折射散射而产生出的绚烂效果,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比如她画下的王霏,嗯,现在已经好几幅了,不再是孤品,新楼展室中已经有了王旭的油画,不再靠着一堆素描撑场子。

他的画总带着一种梦幻的效果,明明很真实,却又很虚幻,这是王旭在用超写实的画法在造梦,算是超写实中的一种流派,这个流派西方比较多。

而冷峻的画,却画如其名,真的很冷峻,她喜欢用真实表现真实,冷眼旁观,人物的感情交给人物自身,用人物自身去表现人物自己的灵魂。

王旭也很喜欢他的画,他的《小唐》就是这样的,嗯,这次是唐芸,王旭已经花了几十万买了下来,挂在展室里,这笔钱足够冷峻提前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了。

同样的画法,但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段,这就是艺术家的特点,两个艺术家总是带着鲜明的自我风格,而如果你没形成自己的风格,那么你的画就很难卖得上价钱。

而风格一定是你自己充分认可和喜爱的,在日复一日的绘画中,慢慢自然而然形成的,你不能为了新而新,更不能编造出新风格。

嗯,至少古典艺术家是这样的,至于现代的艺术家,大部分也是这样的,但也有太多硬生生捧出来的所谓艺术家,比如某诗人的儿子,啥都不会都能成艺术家,真心很廉价。

当然,你说国外的现代艺术家,王旭就不评价了,毕竟人家挣的也是他们自己的钱,他们喜欢就好。

所以,所谓的复古,其实往往是对当下的不满,无论华夏还是西方,借复古来颠覆现在是一种一贯的做法,比如文艺复兴,比如新古典主义,超写实主义的兴起等等,都是在艺术逐渐成为一些人垄断的玩物时,新人的自发抗争。

小主,

当艺术变成一些人的玩笑,当你把一张白纸挂上展厅,还称其为这是艺术的时候,艺术已经被自己践踏了,所以活该被别人所践踏。

国际上的艺术氛围很诡异,西方艺术在古典时代真的有着非常伟大的成就,古希腊、古罗马的不知道真假不好说,那些艺术品真的有些太过超前了。

但所谓黑暗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其实西方的至少在油画上还是有着很伟大的成就的。

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不满教会对艺术的垄断,一群普通人开始了文艺创作的过程,作品的核心也从神逐渐变成了人,然后托古希腊之名,成了所谓的文艺复兴。

这种托古之作多了去了,华夏历史上也不少见,所以,政委的说法未必没有道理。

特别是其实欧洲的大部分早期考古,靠的基本上都是商人。这就和华夏靠潘家园考古似的,你觉得真的东西的比例能有多大。

王旭特别喜欢油画,雕塑什么的,这些真的是西方发展出来的,不管是从哪一年开始的,但至少在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时候,真的已经非常成熟了。

很多油画,如果你真的看到真迹,是会产生顶礼膜拜的感觉的,真的很棒,和去看敦煌的感觉差不多。

当然华夏的有些古画也是有着类似的感觉的,如果你看过吴带当风,就会惊讶的发现,现代好多的漫画绘画技巧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那种飘逸如风的感觉,简直神了。

冷峻其实可以算是年轻一代画家中相当不错的一位,虽然未必是领头羊的,但也绝对可以算是佼佼者。

而且他的画风特别适合为王旭这片子当艺术指导,原因就是他对真实世界的理解是画面型的,他可以很好地理解王旭要表达的东西,而又可以看出场景中还缺了啥。

当然,王旭肯定不会找太有名的,找的大多是六零后,七零后的那批人,这批人还没成长起来,画也卖不了几个钱,有的卖画的钱甚至还不够买颜料的。

哦,对了,王旭的各种颜料已经大多结束了实验室阶段,目前正在寻找工业化生产的落地厂家。

颜料别看是个小生意,上下游还真不简单,基础材料也就是颜料粉末需要化工厂来做,帝都化工厂正好要搬迁了,于是在燕郊找了块地方,正在建设厂房呢。

颜色粉末可不仅仅可以做颜料,其实工业油漆啊,涂料啊,各种印刷油墨之类的才是大头。

色彩是一门大生意,哪种颜色该生产,该在哪里生产,生产多少,这里面学问大了,王旭可没那个本事去搞明白。

而颜料成品又需要专业的颜料厂来搞,油画的,丙烯的,水分的,都有不同的生产工序,不是专门干这个的,那是说都说不明白的。

倒是他关注的标准色度国家标准已经正在制定了,由国家标准委员会牵头,华科院组织一批相关单位专家一起正在制定之中。

这个玩意估计得弄个好几年才能最终成型,这可不是从无到有的东西,王旭说怎么弄,就那么弄,颜色的使用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现在要定标准,设计的方方面面那就多了去了。

而且,说到底,颜色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物理表象,其实它更多地是一种生物学的解读。

也就是说,纯粹的物理学,是解释不了人们对于颜色的认知的,还需要生物学,甚至人文,社会的研究,才能搞明白人们对于各种波长到底是怎么认识的。

就比如,人的大脑会自动为默写色彩进行脑补,你在一块红布上放一张灰色的纸,你会觉得这张纸是绿的,这就是脑补出来的。

这就是人们认知的颜色和实际颜色的偏差,在标准色系中也需要进行规范,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了。

不过,这些事情,自然有科学家愿意去研究,王旭就不掺和了,其中不知道又能出多少论文自然也和王旭没关系,他就等着用就行了。